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父母
2025-08-26
在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总想去改变父母,却一次又一次失望?”知乎上有人提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一个高赞回答说:“因为父母不是需要你疗愈的病人,而是有自己命运的成年人。”今天我就结合心理学理论、真实故事和实践经验,带你看清这背后的关键。
这其实是一个很多成年孩子共同的困惑。你会发现,越是懂点心理学,越容易掉进一个陷阱——想把父母当做“案例”,想用自己学到的理论去帮助他们成长。但残酷的现实是,你的好心常常换来的是他们的抗拒甚至责怪。你痛苦,他们也痛苦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你把自己摆在了拯救者的位置,却忽略了一个事实:父母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的苦难,他们的局限,他们的选择,都属于他们自己,而不属于你。
正如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中强调的那样:“父母的课题,终究是父母的课题。”换句话说,你无法替父母完成他们的成长作业。故事里阿丽的经历,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。她学了心理学,满腔热情地给妈妈分享文章,甚至亲自扮演起咨询师的角色。可结果是,妈妈觉得自己被指责,被看低,反而和她更疏远了。直到阿丽意识到,她的努力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受,才慢慢学会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停下来问问自己:我现在的好心,是为了真正帮助父母,还是只是为了缓解我的内疚?
第二个层面,是为什么我们总想要去拯救父母。美国心理学家约翰·鲍尔比在依恋理论中说过:“人类一生都在寻求依恋对象,以缓解孤独与不安。”当我们看到父母处在痛苦之中时,我们很难独自安然享受自己的幸福,因为潜意识里,我们仍然需要通过“拯救父母”来维持归属感。朋友小杨就是这样,她每个月把收入的一半都给父母,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,可父母却依然过着节俭的日子。她委屈,父母也有压力,大家都不快乐。直到她明白:父母有他们的选择,他们的舒适,不一定是你认为的享受。于是,她放下了对父母的期待,把钱更多地用在自己成长上,反而和父母关系缓和了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承认那份“想要让父母好起来”的冲动背后,其实是你对自己安稳的渴望。
第三个层面,是如何真正走出“拯救者情结”。荣格在《回忆·梦·思考》里写道:“真正的觉醒,不是去改变别人,而是认清自己。”当我们把自己的一半心力放在父母身上,另一半心力放在自我幸福上时,这种撕裂会让人筋疲力尽。而唯一的出路,就是完成心理上的“分离”。就像作者天雅提到的,当她不再过度干预母亲如何用钱时,她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清爽。她明白,所谓分离,并不是断绝关系,而是把渴望和期待收回,承认父母的局限,同时也承认自己的独立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尝试对自己说:我尊重父母的选择,但我也有权走自己的路。
但这条路径也有边界。在某些特殊情境下,比如父母真的出现严重的疾病,或者他们的行为已经危及自身安全,那么子女的介入和帮助是必要的。在这种时候,“不疗愈父母”并不是冷漠的借口,而是要在理智和情感之间找到平衡。你可以陪伴,可以支持,但不要把责任全部背在自己身上。因为正如心理咨询师Irvin Yalom在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中提醒的:“每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生与死,独自承担生命的孤独。”在这种更深的意义上,我们只能陪伴,但无法代替。
所以,如果你只能做一件事,请先学会把注意力放回自己;如果想进一步,就学会区分父母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;如果想再进一步,那就尝试用更平等的姿态去爱父母,感谢他们给予你生命,同时也感谢自己有机会经营生命。这是一条不容易的路,但走到尽头时,你会发现,放下拯救父母的执念,不是背叛,而是对彼此最深的尊重。
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?有没有那种拼命想让父母好起来,最后却两败俱伤的时刻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你的故事。或许,你的故事,也会成为别人觉醒的契机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