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产品经理,成为外卖骑手的五十天
2025-08-26

在当下很多年轻人最关心的职场困境里,常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我在办公室里写过需求文档、开过产品会议,如今却可能要靠送外卖谋生?”知乎上有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,一个高赞回答说:真正让人震撼的不是身份的落差,而是当互联网的精英遇到平台的算法,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设计的规则,落到身上竟如此沉重。今天我就结合何婷婷这位产品经理转身成为骑手的真实故事,以及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,聊聊这五十天里藏着的关键。

第一个支点,关于系统与人的张力。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(1954)里说过:“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。”可是在算法驱动的平台里,人常常被反向约束成了数据里的一个点。何婷婷第一次接单,用了近一小时,最后只挣到一块钱。这不是因为她不够努力,而是因为系统设定的45分钟,根本没有考虑红绿灯、导航失误和体能消耗。她说过一句特别刺痛的话:“机器系统的算法,对抗的是血肉之躯。”这就像把理想化的数字逻辑直接套在复杂的人性和现实环境中,错位的必然是人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第一步就是先去“实地体验”,哪怕你是设计规则的人,也要下场试试两单,你才会明白真实的困难。

第二个支点,关于身份的转换。社会学家欧文·戈夫曼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(1956)里说,人在不同的场域里会戴上不同的面具。何婷婷在办公室是产品经理,在路上是“听澜”这个普通骑手。她在群里换掉了自己的身份标签,不再强调学历和职业,只是一个拿单、送单的人。刚开始她心里有落差,但很快她发现,真正让她获得力量的不是“我是产品经理”,而是“我和骑手们一起在风里雨里坚持”。这是一种角色的重建。身份切换让她体会到:幸福感有时并不来自头衔,而是来自和别人共同的处境。所以,第二步是学会在不同身份中找到平衡,不要让职业标签定义了全部的自我。

第三个支点,关于意义的寻找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(1946)里写道:“人类最深的渴望,不是快乐,而是意义。”送外卖的日子里,她见到年轻的情侣一边跑单一边恋爱,看见女骑手戴着鹿角发饰奔跑,也见过倒在路上大哭的小哥。她说,自己原本以为只是体验生活,没想到逐渐收获了更多观察、更多感触。跑单时,她甚至能凭借大数据发现哪家餐馆最受欢迎。这些碎片加起来,让她理解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。她说:“我已经完全放弃了所谓的意义,只是每天的经历让我变得更丰富。”这恰恰印证了心流理论:投入其中,过程本身就是意义。所以,第三步是尝试把注意力放在过程,而不是结果。你会发现,意义是被活出来的,而不是被定义的。

当然,这里也有边界。有人可能会说,那是不是每个互联网人都该去体验外卖?其实未必。对于何婷婷,这是她的选择,也是她写作与观察的方式。但对于很多骑手而言,他们并没有身份切换的奢侈,他们是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。我们不能浪漫化艰辛,不能把别人的苦难当成猎奇。正如法国思想家西蒙娜·薇依在《根源的需要》(1949)里说的:“真正的正义,是看到他人的不幸和自己的不幸一样沉重。”体验可以是理解的途径,但不能成为消费的借口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学会理解系统背后的人性,把抽象的数字和逻辑落到真实的血肉体验上。想更进一步,就在身份转换中练习同理心,不仅是“我是谁”,更是“我能看见谁”。再进一步,把意义放在过程,把每天的体验当作成长的素材。你会发现,生活的厚度不在于职位的高低,而在于你能否在风雨里依然保持觉知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感受?比如某个身份的突然转换,让你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