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分享一个我读书的秘诀(干货,建议收藏)
2025-08-26

在当下最焦虑的成长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,却总感觉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?知乎上有人回答过,说:“读书太快不如理解太深,读得多不如改变多。”今天我就结合李笑来、詹姆斯·克利尔、樊登等权威的观点,加上一些真实的故事,来告诉你读书的秘诀到底是什么。

读书的本质是什么?有人说是获取知识,有人说是积累信息,但心理学家阿德勒提醒我们:“一个人所有的成长,都始于认知的扩展。”读书的意义,不仅是把别人的思想装进脑子里,而是借由别人的视角跳出现实的桎梏,获得另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。周岭说过:“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,文字可以;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,文字也可以。”你去不了牛津,可以读牛津教授的书;你遇不到爱因斯坦,可以看他留下的思想。每一本书,都是和一位聪明人对话的机会。

李笑来在《让我们聊聊读书那点事》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读书其实很贵,能读得起书的人都是贵族。”❶当初听到时我觉得很矛盾,因为读书不是最便宜的成长方式吗?后来才明白,进入读书的门槛低,但读懂一本好书、消化一本好书,需要的是时间、经历和反复践行,这才是“昂贵”的地方。换句话说,真正读书的人,都是在用生命和经验交换书中的价值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买书如山,读书如抽,却总感觉没什么收获。

那问题来了:我们如何把读书真正变成改变的力量?我想从三个支点来展开。

第一个支点,是关于身份认同。詹姆斯·克利尔在《掌控习惯》中写到:“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:结果、过程和身份。最根本的改变是身份。”❷这句话很关键。多数人读书的目标停留在结果,比如“我今年要读30本书”;少数人关注过程,比如“我要做读书笔记”;但极少数人会问自己:“我想通过读书,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”如果你在潜意识里不认同自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,那么所有表层的努力都会慢慢消散。李笑来有个小技巧,他会不断提醒自己:“我是个读书人。”哪怕是暗示和自我欺骗,也能逐渐强化身份。这一点,我后来也在自己身上验证过。起初逼自己读,后来就不知不觉习惯了,把阅读当作理所当然的一部分。身份的认同,才是让行动长久的根源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从潜意识里认同:我是一个以阅读为日常的人。

第二个支点,是关于速度与理解。很多人读书焦虑,觉得自己读得太慢。但李笑来提醒过:“阅读速度是个伪概念,只有理解速度。”真正的高手,不在于一目十行,而在于一字一句能读出背后的逻辑。比如我认识一个朋友,刚开始练速读,一个月读十几本书,结果一年后,问他书里讲了什么,他说不出来。后来他换了一种方法,把一本书只字不差地读,一边划线一边写感受,虽然一年只读了二十几本,但能真正落地改变。樊登在《读懂一本书》里也说过,他在集中读了一百本书以后,才感觉自己读书速度和抓重点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。❺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不是先快,而是先慢,把书真正咬住。再进一步,学会“雷达与导弹”的方法:先雷达扫描全书,找重点,再像导弹一样精读那些真正触动你的部分。这样,你既能保持效率,也能保证深度。

第三个支点,是关于记忆与改变。很多人抱怨读完书就忘。其实,我自己也忘。甚至大部分时候,合上书过几天,就几乎想不起什么内容。但这并不可怕。采铜说过:“一本书里,如果能让你记住一个小点、两个小点,那这本书就是好书。”❻万维钢也强调过,读书的意义,是寻找能刺激思维的亮点。❼所以我现在的策略是:读完书先放几天,再问自己合上书时还能想起什么。那些留下来的点,就是你内心真正需要的知识。然后把这一个点用到生活里,去实践,去关联。这样,一年读十几本书,也能累积十几个改变点。五年下来,生活轨迹一定和别人完全不同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不要追求记住所有,而是把一个知识点用到极致。

当然,这些方法也有边界。比如在考试场景里,确实需要大量的死记硬背,因为考核的是记忆而不是改变。但在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里,读书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,而不是背诵细节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强调:把阅读当作索引,当作改变的契机,而不是当作知识搬运。

如果要总结,我会说:如果你只做一件事,先问自己想通过读书成为谁;想更进一步,再学会慢读与重点抓取;想再进一步,就在生活中落实一个知识点,并让它改变你。这样,阅读才会真正有力量。

最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:你读过的书里,有没有哪一句话曾经改变过你的人生选择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