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人做自媒体、打造个人IP,一定要避免这10大坑!
2025-08-26
在很多普通人最关心的副业选择里,总有人问:为什么我拼命想通过自媒体翻身,却总是以失败收场?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你把自媒体当成救命稻草,而不是当成一个工具。今天我就结合粥左罗的经验、经典管理学和真实案例,和你聊聊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自己》中说过:“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来经营。”一个朋友曾经冲动辞职,全职做自媒体。他以为每天拍几个视频就能涨粉,结果一年过去,用户没过千,积蓄也花光了,最后不得不回去找工作。直到他读到粥左罗的分享,才明白:自媒体本质上是主业的放大器,而不是替代品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想清楚如何让它服务你现在的职业,而不是一股脑孤注一掷。
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提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差别。她说:“固定型思维的人,总希望一夜成名;成长型思维的人,愿意接受缓慢的积累。”有个姑娘为了做自媒体,贷款买了几万元的设备,甚至租了专门的直播间。刚开始激情满满,但三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拍的视频无人问津,投入越大,挫败感越强。最后她彻底放弃,还背上债务。直到她换了一种方式——每天只用手机拍一条小短片,坚持分享育儿经验,一年下来,反而收获了第一批忠实粉丝。所以,如果你要避免陷入大投入的陷阱,先从最小的目标开始,把它养成习惯,而不是盲目烧钱。
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中说过:“个人价值要通过角色来实现。”在自媒体领域,这句话依然成立。很多人刚入局时,什么内容都想做,结果账号杂乱无章,观众也记不住。一个保险经纪人朋友最开始写职场鸡汤、发旅游照片,还偶尔转点段子。粉丝很多却不精准。直到他专注分享保险案例和风险规划知识,客户才越来越信任他,业务也自然增长。所以,如果你要真正打造个人IP,就先问自己:我能在别人眼里被记住的标签是什么?然后聚焦到一个点上。
当然,也有人误解了“原创”的意义。有人以为随便抄点东西,改改标题就算内容生产。但事实是,抄来的东西没有灵魂。粥左罗说过:“只有发自内心的表达,才是有生命力的内容。”一个设计师朋友曾经靠洗稿发了几百篇文章,结果没一个成型的粉丝群体。后来他开始分享自己对配色、排版的小心得,文章阅读量虽然不大,但粉丝留存率极高,很多人找他定制设计,收入反而更稳定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内容,第一步是练习真实的表达,不管是文字、视频还是语音。
但这种方法在一些特殊场景并不适用。比如在纯娱乐的短视频领域,搬运内容也可能带来巨量流量,因为观众只需要娱乐消遣,而不在意你是不是原创。只是这种方式注定很难沉淀个人IP,因为观众喜欢的是内容本身,而不是你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找到自己的定位,确保自己能持续表达;想更进一步,就学会在定位里做出精品,再在精品里打磨出爆款;最后再思考商业模式,让流量和变现形成闭环。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自媒体之路上的迷茫时刻?比如投入过多、目标过大,最后无疾而终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,也许能帮到后来者少走弯路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