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被讨厌的勇气》:不喜欢我的人,我也不喜欢你
2025-08-26
在亲密关系、职场竞争、朋友圈交往这些最让人头疼的地方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总是害怕别人不喜欢我?知乎上有人回答过,说:“想要真正自由,就要先学会被讨厌。”今天我就结合阿德勒的心理学、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的经典对话,以及现实中的故事,来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阿德勒说过:“对认可的追求,才扼杀了自由。”(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,《自卑与超越》,1932)这句话其实点破了我们很多痛苦的根源。因为太害怕被人讨厌,我们小心翼翼地说话,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,甚至把生命耗费在取悦别人上。可悲的是,结果往往是:你累得要死,对方却不见得更喜欢你。历史学家许倬云就讲过一个学生的故事,这个学生总是“是是是”地附和别人,最后不仅丢了真实感,还被人嫌弃“没主见”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学会停下那句条件反射的“是”,先问自己一句:我真的同意吗?
再看第二个支点。蔡康永在《说话之道》中提醒我们:“如果总想着符合别人的期望,终究有一天你会感到很吃力。”这种吃力,其实就是被消耗的自我。比如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的青年,因为父母的期待,放弃了兴趣,放弃了自我,甚至到选择职业的时候,还要被父母逼着走哥哥的路。结果呢?委屈到最后,父母依然嫌弃他不够好。这说明一个残酷的现实:讨好换不来真正的理解。你若连自己都不珍惜,别人凭什么珍惜你?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把底线立住。不是无条件对抗,而是清楚地说出:这是我的选择。
第三个支点,是更深的勇气。那就是允许被人讨厌。书里有一句话很扎心:“在人际关系中,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。”(岸见一郎 & 古贺史健,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2013)你如果坚持做自己,注定有人不喜欢你。但这并不妨碍你走好自己的路。小说《斯通纳》里的主人公,就是明证。他拒绝了父母的期待,不去继承农场,而是选择了文学。他这一生没什么功成名就,甚至职场上长期被打压,可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书籍和教学。他不是别人眼中的赢家,却是自己内心的赢家。李雪琴也说过一句直白的话:“对于不喜欢我的人,我也不喜欢你。”正是这份坦荡,让她能在嘲讽声里,依然坚定地走上舞台。你看,真正的自由,不是人人都夸你,而是你敢于接受“不被所有人喜欢”的事实。
但这种勇气,也有边界。在一些需要团队合作、上下协作的场景里,如果一味强调“我不在乎别人”,可能会导致孤立,甚至影响整体进程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“共同体感”,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依然重要。所以,被讨厌的勇气,不是对所有关系都不顾,而是区分“什么是我的课题,什么是别人的课题”。别人怎么看我,是别人的课题;我要如何生活,是我的课题。
所以,如果你只做一件事,先练习“把别人的目光还给别人”;想更进一步,再学会“用底线保护自我”;想再进一步,就敢于走在自己的路上,不用解释,也不必取悦。这样,你才算是真正开始拥有了自由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明明已经很努力去讨好,却换来更多的误解和不满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你的故事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