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凡事先搞起来,能解决人生80%的问题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“为什么总是卡在开始”这个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准备了很久,结果事情还是没动半步?知乎上有人曾回答过:人生不是做菜,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。今天我就结合古籍的智慧、真实的故事和心理学的研究,告诉你“先搞起来”的背后逻辑。

人类的内耗,大多来自于“想”和“做”之间的落差。《晏子春秋》里有句话:“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”意思再简单不过,先去做,才有可能成功;先出发,才可能到达。可在现实中,太多人卡在起点,想象一百个风险,推演十种结局,结果事情还没动。心理学家罗伊·鲍迈斯特在研究“决策疲劳”时就发现:一个人反复犹豫,意志力会被消耗殆尽,最后不仅没有决定,连本来该做的都拖下去了。换句话说,光想不做,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次消耗。

琼斯小记者的故事很经典。他觉得自己没资格去采访大法官,怕被拒绝,怕丢脸,上司一句电话,预约成功。他才发现,自己想象的困难只是幻影。美国作家奥森·马登说过:“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,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。”你若困在脑海的沙盘推演里,恐惧只会越来越大;你若伸出手做了第一步,恐惧瞬间就被击碎。要想减少内耗,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行动。

更妙的是,很多收获,恰恰出现在“先搞起来”的过程中。蒋婆婆的例子就说明了一切。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不识几个字,却说要写书。别人笑她不自量力,她自己就一点点学拼音、认字,搞了本《回忆录》小册子。结果虽然没出成大书,却识了字,还留下珍贵的纪念。这就是“边走边长”的魅力。美国企业家克莱门斯通有句话:“如果做了没有损失,还可能有收获,那就马上去做。”行动不是消耗,行动本身就是收益。

第三个关键是:行动本身就是最短路径。管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最小可行产品”(MVP)。意思是不要等产品完美再推向市场,而是先推一个雏形,让用户反馈,再不断迭代。作家彼得·西姆斯在《小赌注》一书里讲过那个软件团队的故事:一个坚持完美,结果错失时机;一个主张尽快上线,边做边改,最后成功。你会发现,这和人生完全一样。你想健身、想写书、想创业,坐在那想一年,不如先做二十秒的动作、写一页的故事、试一笔的小单。先做,才有反馈;有反馈,才有优化。

当然,有人会问:是不是所有时候都要“立刻行动”?答案是,不必绝对化。比如在高风险场景里,贸然行动可能造成不可逆后果。就像医生做手术,飞行员起飞,这种情境就必须经过严格推演和模拟。但在绝大多数日常事务里,风险是低可控的,行动的收益远大于停滞的消耗。换句话说,先搞起来是“八成场景的最优解”,剩下两成,要用理性判断。

所以结论很简单: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——先搞起来。想更进一步,就加上第二步——在过程中不断复盘调整;再进一步,加上第三步——用系统去支撑行动,减少反复犹豫。你会发现,人生里八成的问题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化解。

我想问你,你有没有过那种“想了很久,结果错过时机”的经历?或者某一次“硬着头皮先做了”,结果比想象中顺利?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来,我们一起聊聊。因为只有在行动中,我们才能真正和命运打个照面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