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将全面替代程序员,我们要失业了?
2025-08-26
问:
就今日同事说现在AI写代码是AI行业里落地最好,最先落地的,写代码的人把自己最先给干掉了。我说你别这么悲观。第一是否已经有成熟的可以将需求直接落地成系统的AI?尤其是复杂的业务需求。第二假设承认已经有,替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,他有一个缓慢的从头部到各行各业的传递效应,少则3、5年,多则十几年,够你的职业生涯了。第三另外信息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就是你知道有这样的AI存在,它是否为大多数人知道,还是极少数人知道?这离他成为普遍的应用差的可不是一步两步,一年两年。第四,就算它被很多人知道,可以大规模运用,它的成本优势是不是就超过了一定量的人工?第五,它的可靠性是不是就达到了比人工还要可靠的多,这分为它的实际可靠性和人们观念里对他的信任度,这是不是也需要过程接受?第六,即便它真的无比强大,那部署、运维、升级是不是AI可以全自动自己搞定,还需不需要人工介入?第七,假设这些都满足了,需求是不是得有人提,而且还不能是连人都要无数次沟通才能完善、确定的需求,你确定提需求的人就能一次性把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的需求搞掂给到AI,中间不会出现偏差、反复?第八,需求也可以很好的提、很好的给AI转化为系统了,我可不可以成为这个提需求的人?
总之,AI没有那么快、那么全面的把你替代掉的,你忧愁、焦虑个什么?你去做一个驾驭AI的人不就行了?毕竟AI还不能全方位真的接管人类的一切,除了感性、自主性,这个宏大目标还得很久。退一万步讲,AI真的实现了全方位接管人类,意味着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物质可以不需要人工作得到极大满足,你觉得咱们的社会体制不会发生巨大变化,让大家进入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,再不需要你我去工作?
基于我对同事的分析回答请提出9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角度,来用mece的原则深度阐述清楚这个问题,彻底去魅AI,打消大家的顾虑和焦虑。必须深度具有说服力和洞见。我意思是拟定9个选题,取吸引人看的标题。
答:
下面给你 9 个“彼此独立、合起来完整”(MECE)的选题方向,每个都有一个抓人的标题+一句话钩子+你可以展开写作的核心论点与可验证的落地检查点。用它们就能把“AI 会不会很快干掉写代码的人?”这件事,彻底去魅、讲透、讲服人。
1)会写代码 ≠ 会交付系统
钩子:模型能把函数敲出来,但离“上线可用、可维护、可审计的系统”,中间隔着整座系统工程的山。
核心论点:
非功能需求是硬门槛:性能、并发、可观测、韧性、合规、可运维性都不是“把逻辑写对”就有的,需要架构与权衡。
集成比生成更难:遗留系统、数据迁移、第三方依赖、网络与权限拓扑、基础设施差异,决定了“能跑”≠“能并入现网”。
复杂性不可压缩:系统复杂性守恒,自动化只是把复杂性挪到规范、架构与约束上。
落地检查点:挑一个真实业务,把“端到端可交付”的完成定义细化(SLO、报警、回滚、审计日志、合规记录),看模型在多大程度承担得起。
2)可靠性才是硬通货:AI 代码谁来担保?
钩子:生产系统不看“能不能跑”,只看“坏的时候谁背锅、多久恢复、怎么复盘”。
核心论点:
输出的“似是而非”与确定性冲突:LLM 的非确定性与代码的确定性文化天然张力,需要测试与形式化手段兜底。
从“写代码”转向“写测试与规约”:属性测试、规约测试、契约测试、模型检查,成为人类工程师的新主业。
可靠性是组织能力:值班制度、故障演练、回滚与开关管理,AI 不会替你建制度。
落地检查点:衡量 AI 参与的缺陷密度、变更失败率、平均恢复时间(MTTR),并比较“AI+人” vs “纯人”。
3)便宜不等于划算:一张账看懂 AI 编程的 TCO
钩子:推文只讲“提效 10 倍”,真实世界要算“总拥有成本(TCO)”。
核心论点:
显性成本 vs 隐性成本:API/推理/私有化算力、数据清洗、治理、审计、安全评估、合规取证与供应商锁定。
边际成本曲线:对标准化、高复用场景更有利;长尾、强耦合场景边际收益下降明显。
生产率悖论:短期引入常见“学习曲线—流程重塑—收益兑现”的时间滞后。
落地检查点:建立单位功能点/故事点的端到端成本模型(含返工与风险缓冲),做 1–2 个“对照组”试点。
4)从 DevOps 到 AIOps:自动化到哪儿,责任停哪里
钩子:自动化能铺到开发、测试、部署,但“最后一锤定音”的问责与审计,必须有人类签字。
核心论点:
管控链条:模型生成—人审—安全门—灰度—回滚,一旦少环节,风险指数级放大。
可观测性前置:日志、指标、追踪+提示词与模型版本的“可追溯”,是合规与事故复盘的生命线。
运维不是“有了机器人就没活”:容量规划、故障演练、变更窗口、依赖治理,需要经验与组织协调。
落地检查点:要求每次 AI 生成变更都有“SBOM(物料清单)+ Prompt/模型指纹 + 审计记录”,做一次全链路演练。
5)从 Prompt 到 Spec:需求工程将成为新护城河
钩子:未来的稀缺不是“谁写得快”,而是谁能把“模糊的业务”刻成“机器可执行的规约”。
核心论点:
需求的三道坎:消歧、冲突解决、约束建模。自然语言要落到 DSL、契约与验收标准。
产品/架构的“语义接口”:领域建模(DDD)、有界上下文、事件风暴变成 AI 生产的“喂养数据”。
角色迁移:从“提示词工程师”升级为“规格工程师/数据语义师”。
落地检查点:为团队沉淀一个“可机读”的 PRD/验收规范模板(用例、边界、反例、失败模式),统计返工次数变化。
6)安全与合规:AI 的暗面别装看不见
钩子:AI 能加速生产,也能更快地“批量制造安全洞”。
核心论点:
供应链与依赖风险:模型可能引入脆弱实现、错误许可证、恶意包;生成代码容易遗漏鉴权与滥权边界。
数据与隐私:训练/推理中的数据泄露、提示词注入、越权扩散,责任如何划分。
可证明与可追责:谁批准、谁复核、谁上线、谁回滚,要能复盘到具体模型与提示词。
落地检查点:引入“AI 代码专属的 SAST/DAST/IAST 规则集+依赖与许可证扫描”,并把“提示词审计”纳入变更流程。
7)扩散不是闪现:AI 编码工具的 S 曲线
钩子:技术普及遵循“头部示范—跨越鸿沟—主流扩散—尾部渗透”的 S 曲线,不会一夜之间“满地开花”。
核心论点:
头部到长尾的“行业摩擦”:金融、医疗、能源对合规与稳定性要求高,扩散更慢。
组织学习与文化:代码所有权、评审标准、知识沉淀方式,都需要重构。
信息差不是一刀切:同城、同圈层内扩散很快,跨地区、跨层级要靠培训与工具落地。
落地检查点:用“技术采用五分位”画像你的行业与公司,设计分阶段渗透路线(试点—推广—制度化)。
8)工程师没失业,只是换了 JD:八种新增岗位画像
钩子:岗位在重排,价值在上移。
核心论点(示例画像):
规格/语义工程师:把业务语义固化为可执行规约与验收。
AI 代码审计师:针对生成代码的安全与质量专项评审。
数据策展人与评价工程师:维护高质量语料、对齐指标、红队攻防。
平台/工具链工程师:把模型、评测、治理、可观测拼成“AI 软件工厂”。
业务架构师/集成师:解耦上下游、稳定演进。
落地检查点:把团队任务分解到“人擅长/机擅长/协同擅长”三象限,重写岗位职责与绩效指标。
9)当生产力爆表,制度要跟上:就业、薪酬与分配的三种未来
钩子:技术跃迁之后,真正决定个人体感的,常常是制度与分配安排。
核心论点:
工作形态演化:从全职到“任务型—平台型—组合型职业组合”,周工时与计酬方式重塑。
再分配与再培训:税制、教育与社会保障要吸收“技术红利—岗位再配置”的冲击。
竞争边界的变迁:从“写代码速度”转到“抽象力、判断力、信任构建与治理力”。
落地检查点:企业侧设立“AI 红利分配与再培训预算”,个人侧制定 12–24 个月的技能跃迁路径图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