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从 Prompt 到 Spec:需求工程将成为新护城河
2025-08-26

在当下人工智能快速渗透的环境里,很多产品经理、开发者、创业者都会问:为什么我们明明已经有了大模型,却依然在需求落地上频频翻车?知乎上有人提过一个问题:大模型是不是万能的需求翻译器?底下一个高赞回答说,大模型的聪明,只能解决语言层面的模糊,却无法替你判断业务逻辑的正确与否。今天我就结合需求工程的发展脉络、行业案例和前沿研究,聊聊背后的关键:未来的稀缺,不是写得快,而是谁能把模糊的业务,刻成机器可执行的规约。

如果我们往回看,软件工程史上有三道永恒的坎:消歧、冲突解决、约束建模。Fred Brooks 在《人月神话》中就说过:“软件的本质难题在于概念化,而不是实现。”消歧,就是要把含糊的自然语言转化为精确的定义。冲突解决,就是面对多方需求拉扯时做出可落地的平衡。约束建模,则是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把需求装进现实的盒子。可惜的是,很多团队往往停留在“需求文档就是一堆文字”的阶段,导致同一个功能,开发和测试的理解南辕北辙。直到现在,AI的出现才让人看到了把自然语言落到 DSL(领域专用语言)、契约与验收标准的可能。

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案例。某互联网大厂在做智能客服时,最初的需求只有一句话:“让用户能快速解决问题。”结果不同团队各自理解:有的觉得是提升知识库覆盖率,有的觉得是缩短响应时间,还有的觉得是改进转人工体验。结果花了半年,做出三个互不兼容的版本。后来,他们引入事件风暴(Event Storming)的方法,强制把业务事件拆解出来,并且用 AI 协助生成领域建模的草图,才逐渐统一了理解。到这时大家才明白,模糊需求的最大敌人不是技术,而是语言的二义性。所以,如果你要推动一个复杂项目,第一步就是:把需求写成“机器能读懂”的验收条件,而不是仅仅让人感觉懂。

正如 Eric Evans 在《领域驱动设计》中指出的:“软件核心难题是领域复杂性,而领域模型就是团队共同语言的载体。”领域建模的价值,在于为产品和架构建立“语义接口”。有界上下文的划分,让不同团队能够在清晰的边界内对话,而不是互相踩坑。故事总是有转折。有个创业团队在做跨境电商平台,起初他们写的需求文档就是“让卖家轻松上架商品”。结果开发实现的是批量上传,运营却要的是智能推荐属性,两边吵到不可开交。最后他们尝试用 AI 来生成事件风暴图谱,把“上架”具体拆分为“选择商品、录入规格、校验合规、推送审核”几个事件,再在边界上下文内明确责任,才算避免了返工。于是他们学到的教训就是:任何模糊的需求,只有沉淀成结构化的事件流,才能真正变成团队的“喂养数据”。所以,如果你想减少返工,就要先推动团队用 AI 协助沉淀一个能复用的事件建模模板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角色的迁移正在发生。过去流行“提示词工程师”,大家忙着研究如何写 prompt 才能让 AI 输出满意的结果。但未来真正稀缺的,是“规格工程师”与“数据语义师”。在 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23 年的一篇论文里,研究者就提出:“生成式 AI 的长期瓶颈,不是推理能力,而是需求规约的质量。”换句话说,谁能把需求写成机器可读的规范,谁就是新的护城河。我认识一位资深产品经理,他起初以为会被 AI 替代,于是焦虑不安。后来他转向研究如何用 DSL 写 PRD,甚至设计了一套“验收用例—反例—失败模式”的规范模板,结果团队的返工次数减少了三分之一。动作的指向性非常清晰: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替代,第一步要做的,不是卷提示词,而是学会写可机读的 PRD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这种规格化思维。在初创期的探索场景里,快速试错比严格规约更重要。因为此时的目标不是降低返工,而是探索方向。如果你花太多时间写规范,反而会错过市场窗口。正如 Steve Blank 在《精益创业》中说的:“创业的本质不是做产品,而是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”所以在高度不确定的早期,先去试,再去写,是更合理的做法。但一旦方向确定,再继续依赖拍脑袋的需求,只会埋下无尽的返工地雷。

如果让我给出一个收束,那就是: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推动团队沉淀一个可机读的 PRD 模板。想更进一步,再引入领域建模与事件风暴,让需求成为 AI 的训练数据;最后,培养自己作为“规格工程师”的身份,从 prompt 升级到 spec,把模糊变成规约,把规约变成护城河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返工噩梦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,你的故事也许就是别人顿悟的钥匙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