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扩散不是闪现:AI 编码工具的 S 曲线
2025-08-26

在很多程序员最关心的职业困境里,大家都会问:“为什么AI编码工具已经很强大了,可是我的公司里用的人却寥寥无几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技术的扩散不是闪现,而是遵循一条漫长而曲折的S曲线。今天我就结合经典创新扩散理论、一些大公司的真实案例,以及我在行业里观察到的细节,告诉你为什么AI工具不会一夜之间“满地开花”,以及我们该如何在扩散的不同阶段找到自己的落脚点。

正如埃弗雷特·罗杰斯在《创新的扩散》中指出:“创新被社会接受的过程,并不是瞬间发生的,而是遵循可识别的规律。”他把技术普及分成五类人:创新者、早期采用者、早期大众、晚期大众和落后者。很多AI编码工具的故事就是这样:一开始,只有极少数前沿程序员尝试,在GitHub Copilot刚发布时,全球只有几万开发者在使用。可是当微软和OpenAI进一步推动,把它嵌入Visual Studio Code和Azure生态后,才逐步跨过“鸿沟”,走向更大范围。一个朋友的公司,起初内部黑客马拉松上大家都在玩,但领导并不重视。直到有一个团队用AI工具把交付速度提升了30%,才被管理层正式采纳为推荐工具。这就是关键转折。所以,如果你要推动AI工具落地,先找一个合适的试点场景,用数据证明价值,而不是喊口号。

彼得·德鲁克曾说过:“文化会在早餐时吃掉战略。”AI工具的扩散,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组织学习与文化的问题。有一家金融公司,工程师个人很喜欢用AI生成代码,但代码审查环节严格,自动生成的代码常常被退回,理由是“可追溯性不足”。起初,团队把责任都推给工具,觉得AI靠不住。直到他们重构了评审标准,明确哪些模块允许AI辅助,哪些必须由人工主导,并且建立了知识沉淀的Wiki,才真正发挥出AI的生产力。换句话说,技术能否扩散,取决于组织是否敢于调整流程。你如果想推动,不要直接让全员一起用,而是先和代码评审人沟通,建立一套新的协作规则。

《跨越鸿沟》的作者杰弗里·摩尔提醒我们: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信息落差,不能想当然地以为一个城市的流行会自动扩散到另一个城市,一个团队的熟练会自动传递到另一个部门。有家能源企业,上海研发中心的程序员已经大量使用AI工具,每周内部分享交流,效率大幅提升。但同一集团在中东的分部,几乎无人知晓。并不是因为工具不好,而是因为缺少系统培训和工具落地的渠道。等他们引入集中化培训,派人做内部讲解之后,扩散才真正发生。所以,如果你希望工具能走向长尾,先设计一个“分阶段渗透路线”:试点、推广、制度化,而不是幻想自然扩散。

当然,这种路径并非万能。在一些对合规要求极高的场景,比如医疗系统的嵌入式设备,或者航空航天的关键控制软件,AI生成代码短期内就难以普及。因为在这些场景下,哪怕一次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带来灾难。正因如此,这些行业会走得更慢,它们需要比别的行业更多的验证、更多的安全审查。我们要承认扩散的边界,而不是盲目套用同一条曲线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我建议你先用“技术采用五分位”的方法,画像你的行业和公司:你们处于创新者、早期采用者,还是已经进入早期大众?然后,针对不同位置,设计你的落地动作。如果你在创新者阶段,先找试点;进入早期采用者阶段,重点放在文化和流程重构;等到早期大众阶段,再推动制度化、规模化。想更进一步,就要学会用数据讲故事,用真实案例说服管理层,而不是停留在个人体验。
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?也许你个人已经在偷偷用AI工具提高效率,但公司层面仍然抗拒。欢迎在评论里分享,也许你的故事能成为别人突破的灵感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