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师没失业,只是换了 JD:新增岗位画像
2025-08-26
在很多工程师最关心的职业未来里,常常会问:“为什么我辛苦积累的技能,好像被AI轻易取代了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“工程师不是失业了,而是岗位在重排,价值在上移。”今天我就结合产业趋势、学术观点和案例,聊聊未来工程师的八种新画像,以及我们该如何跟上这场变化。
过去十年,工程师习惯了以“写代码”为核心竞争力。但现在,大模型出现了,它不仅能写代码,还能优化和测试。很多人一瞬间慌了:难道自己就要被替代?可真相是,岗位并没有消失,而是换了一个名字。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·熊彼特在《资本主义、社会主义与民主》中提出的“创造性破坏”理论:旧岗位会被新岗位替代,价值并不会消失,只是转移到了更高的层级。你看到的“岗位消失”,其实是“技能重组”。而谁能跟上这波重组,谁就能占到新的高地。
第一个支点,是规格与语义工程师。人工智能再强,也需要人去定义规则,把业务语义固化成可执行的标准。没有清晰的规约,AI的代码只是浮在空中的幻影。正如《软件工程:实践者的研究方法》作者罗杰·普雷斯曼所强调的:“需求是软件的灵魂,模糊的需求必然导致失败的系统。”小李曾经是个普通后端工程师,他焦虑AI能自动生成接口文档。后来他转变思路,专注在需求规格化的研究,把业务流程翻译成可检验的语义模型。他的岗位名称从“后端工程师”变成了“语义工程师”,薪资反而更高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学会如何把复杂的业务语言转化为清晰的规约。
第二个支点,是AI代码审计师。机器能写代码,但它写出来的安全性、可维护性如何?这仍需要人来把关。安全专家布鲁斯·施奈尔在《应用密码学》中说过:“安全不是一个产品,而是一种过程。”张伟的经历很典型。他起初觉得AI抢了工作,后来意识到自己懂安全,便转型做AI生成代码的安全审计。一次他发现了AI写的支付模块存在绕过验证的漏洞,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。公司意识到,这类岗位价值极高。于是张伟的头衔从“安全工程师”变成了“AI代码审计师”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去了解AI生成代码可能出现的漏洞,培养审计与评测能力。
第三个支点,是数据策展人与评价工程师。AI的效果取决于数据与评测。没有人负责“喂养”模型、定义评价标准,模型就无法持续改进。正如梅休·卡夫在《人工智能的社会契约》中提到:“AI的价值不是算法,而是数据的质量与治理。”小周原本是数据标注员,工作枯燥低薪。但她主动学习数据治理方法,开始设计高质量语料集和评测指标,参与模型红队测试,结果被团队重新定义岗位,成为“数据策展与评价工程师”。她的价值,从流水线角色跃升为战略岗位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学会如何筛选、清洗和策展数据,并参与到模型评价体系的建设中。
但我们也要看到边界。这些方法并非适用所有场景。在一些小团队或初创公司,业务规模有限,岗位不可能分得这么细。很多时候,还是要一个人身兼数职。此时,如果你硬要追求“大厂级别的岗位划分”,反而会成为负担。因为环境不同,岗位设计的颗粒度也不同。学者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提醒过:“技术进步的节奏,常常快于市场吸收的能力。”因此,不要照搬照抄,要结合团队与环境调整角色。
所以,如果你只能做一件事,请先学会区分“人擅长、机擅长、协同擅长”三个象限,把自己的定位找准;如果想进一步,就要开始重写自己的岗位职责,让自己和AI形成分工;如果想走得更远,就在新的岗位画像里深耕,积累出作品和影响力,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。未来不是岗位消失,而是名字换了;不是价值没了,而是位置上移了。
你有没有这种感觉:岗位看似在消失,但仔细观察又发现,它们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出现?你会如何选择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。或许,你的答案,也能成为别人的参考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