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当生产力爆表,制度要跟上:就业、薪酬与分配的三种未来
2025-08-26

在很多打工人最关心的就业和收入里,大家都会问:“为什么技术进步得这么快,可我的体感却没有变好,甚至更焦虑了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“因为真正决定个人感受的,从来不是技术,而是制度与分配。”今天我就结合经济学的经典观点、学者的研究与真实案例,带你看清楚就业、薪酬与分配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三种走向。

先说第一个趋势:工作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演化。过去我们熟悉的职业,几乎都是全职的、有固定工时的、有稳定薪资的。但今天,越来越多的岗位开始转向“任务型、平台型、组合型”的职业组合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·桑内特在《新资本主义的文化》中所说:“稳定就业正在被任务制的流动性取代。”想想看,Uber司机、自由程序员、知识付费讲师,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再由公司统一安排,而是由平台和项目决定。小陈是我认识的一位前端工程师,本来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,朝九晚九,工资固定。但裁员潮之后,他转型成自由职业者,在不同的平台接单,有时是一段代码审查,有时是一份前端优化报告,收入浮动,但时间灵活。他说:“以前我觉得只有全职才叫工作,现在我才发现组合型职业更能保障我不被一家公司绑死。”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为自己设计一个“职业组合包”,别再把全部赌注押在单一岗位上。

第二个趋势:再分配与再培训,会成为社会的核心议题。技术带来的红利,往往不会平均落到每个人头上。经济学家皮凯蒂在《21世纪资本论》里反复强调:“如果没有有效的再分配机制,资本收益率往往会超过劳动收入增长,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扩大。”这不是抽象的推演,而是真实的体感。想象一下,如果AI替代了大量重复劳动岗位,被替代的人怎么办?他们需要转岗,需要再培训,需要新的安全网。韩国在2000年代就尝试过“就业保险制”,要求企业为员工交一定比例的费用,用于未来失业后的技能培训。这种做法虽然有争议,但确实帮助一部分人缓解了冲击。小王曾是传统制造业工人,下岗后通过政府资助的技能培训,转型为数据标注员,后来又学会了简单的AI模型操作,如今在一家外包公司重新找到了稳定收入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为自己准备一份“12—24个月的技能跃迁路径图”,无论社会如何安排,先让自己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预案。

第三个趋势:竞争的边界正在改变。过去我们比的是谁写代码快,谁能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。但今天,速度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。未来的竞争力,更多取决于“抽象力、判断力、信任构建与治理力”。正如经济学家赫伯特·西蒙所说:“信息过载的社会,真正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与判断力。”你会发现,ChatGPT可以写出一段功能代码,但它无法判断这个功能在业务流程中的意义,也无法建立跨团队的信任关系。小周是一名产品经理,她曾经陷入“和AI抢活”的焦虑,担心AI能取代她的文档和流程设计。但后来她转变思路,专注于抽象和判断:AI写文档,她来定义规则;AI给方案,她来筛选最优解。结果她的团队发现,她的价值更高了,因为她成了“人机协同的治理者”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提升自己的抽象力和判断力,把自己从“执行者”变成“整合者”。

当然,这些方法也有边界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转型,也不是所有社会都能快速提供再分配和再培训的制度支持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,税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,很多工人一旦被替代,可能很难回到就业市场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们只强调个人能力,而不考虑制度支持,就容易陷入“幸存者偏差”。正如阿玛蒂亚·森在《以自由看发展》中所提醒的:“自由不仅仅是个人选择,它需要制度提供的机会空间。”因此,讨论个人努力的同时,也必须关注制度能否跟上。

所以,如果你只能做一件事,请先承认制度的力量,别把一切压力都归咎于自己;如果你想更进一步,就去设计一份个人的技能跃迁计划;如果你想走得更远,就要参与到团队和企业的治理中,让“AI红利”真正惠及到人。未来三种可能的路径——职业组合化、制度再分配、竞争力边界重塑——将决定我们的切身感受。

你有没有想过,当技术突飞猛进时,你最大的风险不是不会用AI,而是没有赶上制度与分配的节奏?你会为自己准备一份技能跃迁图吗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也许你的思路,也会成为别人的启发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