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:这8个字,影响了我一生
2025-08-26
在很多普通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里,总会有人问:“为什么我努力活着,却总觉得活得很辛苦,甚至不明白意义在哪儿?”知乎上有人曾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一个高赞回答是:“因为你把一生都用来对抗世界,却没有修炼自己,更没有造福别人。”今天我想结合俞敏洪的人生故事,以及心理学、管理学的经典思考,和你聊聊“修炼自己,造福他人”这8个字,为什么能影响他的一生,也可能影响你的一生。
俞敏洪的一生,几乎是跌宕起伏的缩影。他出身农村,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,之后又在北大极度自卑,直到因病才获得喘息。他创业办新东方时被人断言“死路一条”,后来又经历抢劫、绑架,几乎死过多次。但他依然活下来,还活得像他说的那样,“花甲之年,依然起早贪黑”。而他总结的核心不是某个技巧,而是8个字:修炼自己,造福他人。
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·詹姆斯说过:“人类本性中最深切的需求是被欣赏的渴望。”如果一个人只看重外在结果,而不在意内在成长,他就会在无数比较和焦虑里耗尽力气。俞敏洪恰好相反,他的人生一半靠外部打击,一半靠内心生长。比如,他的母亲用无声的目光让他懂得了责任感,他的父亲虽然酗酒,但宽厚的性格让他学会了包容。这样的修炼,不是知识的堆砌,而是人格的锤炼。
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问题。1998年,他在家门口遭遇劫匪,被打了一针专给大象用的麻醉剂。醒来时,他的200万学费已经被洗劫一空。很多人觉得这下完了,他可能撑不住了。但他没有放弃,他说:“不是因为我多坚强,而是因为我别无选择。”这种心态背后,其实是一种修炼。修炼的意思,就是无论外界如何,他能在内心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也在迷茫,不知道要不要继续下去,先从修炼自己开始。每天读书一小时,每天做一件帮助别人的小事,让自己越来越稳定,越来越善良。这就是最具体的动作。
再说造福他人。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过:“一个人只有在群体里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你只考虑自己,你的人生注定狭窄。俞敏洪早年在北大,最穷的时候也会帮同学扫地、打水。后来他做新东方,不仅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学好英语,改变命运。再后来,他用东方甄选帮助农产品走向全国,让农民受益。这一切,都是“造福他人”。
我还记得他讲过一个细节:他母亲在村里总是第一个把粮食匀给断炊的人。所以后来他才说,“真正的成就感,不是赚到钱,而是跳进河里救一个人时的那种充实。”你会发现,这和心理学上的“幸福悖论”是相通的。幸福并不是追逐而来,而是在你付出时不经意降临。
所以第二个动作是:在你的生活里,刻意去寻找造福别人的机会。可能是一句安慰,可能是一点帮助。不是等你有钱有势才做,而是从小处开始。
但这种方法也有边界。在某些特殊场景,比如你正处在资源极度匮乏、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养活的时候,你可能很难做到持续地帮助别人。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你的本能是自我保护。如果勉强去扮演圣人,反而会造成心理失衡。正确的做法是,先把自己修炼到一个稳定的状态,再逐渐扩大能力半径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先学会修炼自己。读书、运动、安静思考,让自己变得稳定而有力。如果你想更进一步,那就开始造福别人。从小处着手,逐渐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更好。最后,等你能力更大时,你可以去承担一件对社会真正有意义的大事。
你会发现,人生并不复杂。所谓过好一生,无非是修炼自己,造福他人。就像陶行知说的:“人生天地间,各自有禀赋;为一大事来,做一大事去。”
我很好奇,你有没有过那种“差点放弃,但因为有人帮助你才坚持下去”的经历?欢迎在评论里和我分享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