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毕业十几年,盘盘我那些985同学的现状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“出身、学历与人生道路”的话题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同样是985毕业,有的人走得很远,有的人却平平无奇?”知乎上就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真正的分水岭不是学历,而是目标和选择。今天我就结合粥左罗文章里提到的案例,再加上心理学、社会学的视角,和几本经典书里的洞见,带你看看背后的关键。

我先说第一个支点。正如《局外人》作者阿瑟·叔本华在随笔里说过:“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做什么,境遇决定一个人要做什么,性格决定一个人愿意做什么。”在粥左罗文章里的A同学,当年是典型的“老实人”,甚至常常被人骗。但他选择了一条执拗的技术路线,坚持深耕,最终做到了CTO。故事给我们的提醒是:出身和运气或许会干扰开局,但真正改变轨迹的,是你能不能长期把自己的长板用出来。所以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认清自己哪一块最有优势,敢于投入,持续下去。

第二个支点。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讲过: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命运由天注定,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努力能带来改变。B同学原本高考失意,从北大落榜到一所211,但她没有沉溺于失落,而是大二毅然选择出国。起初,这在同龄人眼里几乎是“冒进”。可她一路坚持自律,甚至在国外主动消失在社交圈里,专心搞科研,最终成了在北美拥有自己实验室的女科学家。这里的关键转折就是“换轨道”的勇气。于是可以学到的动作是:当眼前环境对你不利时,不妨主动换个舞台,别被眼前的挫折绑死。

第三个支点。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《资本的形式》里说过:“社会流动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资本,还取决于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。”这句话用在C同学身上最合适。她高中时不起眼,大学后也没被认为有特别的才华,可是通过坚持在社交平台做内容,硬是从默默无闻变成了时尚博主。其实这正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。很多人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小领域持续产出,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回报。但她坚持了几年,才迎来了转折。所以如果你要做的事需要长期积累,请给自己至少三年的窗口期,把文化资本一点点堆起来。

但我要强调一个边界。所有这些方法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。比如在E同学的经历里,他陷入传销,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间。哪怕后来重新找工作,跟同龄人相比,也落后了一大截。这说明,当一个人误入歧途,耽误了最初十年的黄金期,即便有学历加持,也很难完全追回。这就像《黑天鹅》里所说的路径依赖:早年的几个关键选择,会决定后面无数分支的可能性。所以方法论并不是万能钥匙,它需要建立在“不偏离方向”的前提之上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认清你的长板并且死磕下去;想更进一步,再学会主动获取信息,扩大舞台,寻找机会;最后,别怕借助父母和身边的资源,因为那是你能更快突破阶层天花板的助力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比如同学的轨迹,或是自己的岔路口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