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信息超载时代,我们如何在谎言中拼凑真相
2025-08-26

在这个人人刷屏、人人转发的年代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越努力找真相,反而越容易被谣言裹挟?”知乎上就有人抛出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的高赞回答却让人心惊:“因为你不是在寻找真相,而是在寻找能让自己舒服的版本。”今天我就想结合《真相: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》这本书,以及现实里反转过无数次的新闻故事,和你聊聊:我们该如何在谎言中拼凑出真相。

比尔·科瓦奇和汤姆·罗森斯蒂尔在书里提出了“六步法”,其实就是在教普通人如何练就一副信息时代的火眼金睛。他们说过:“传播方式的每一次提升都会让人们更有能力去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。”可是我们要如何怀疑?怀疑不是阴谋论,而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保护。

第一个支点来自权威。正如阿兰·德波顿在《新闻的骚动》里提醒过的:“质问新闻的重要性,并不是否认它,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有意识地摄取。”新闻不是摆在你面前的食物,而是可能掺杂了调味剂甚至毒素的混合物。还记得前几年微博上一则“女童被拐”的新闻吗?一开始大家群情激愤,没过两天反转,原来是父母自导自演。舆论一瞬间从同情到愤怒。这样的例子,几乎每年都在重复。你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先停下来问一句:“这到底是什么内容?是新闻,是广告,还是某种立场下的断言?”所以,遇到信息时,先辨别它的类型,不要一股脑吞下。

第二个支点是完整性。书里说过:“一则新闻至少要回答谁、何时、何地、做了什么、为什么。”这就是新闻学的“五个W”。但是你会发现,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报道只给你前两个:谁、做了什么。为什么和背后原因,被轻轻跳过。比如疫情期间的很多谣言,都是只说“有人倒下”,却不说他因为什么倒下。读者在信息不完整时,最容易用自己的想象去填空,而这正是谣言最得意的地方。所以第二个动作是:当你读到一条消息时,刻意去找缺失的部分。问问自己:它缺了什么?为什么缺?

第三个支点是信源。很多人以为专家说的就是真的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网络热评里常有人调侃:“#建议专家不要建议。”这背后折射的就是信任危机。《真相》里提醒过我们:并非所有专家的话都值得信任,你要看他有没有相关资质,有没有利益关系,更要看有没有多个独立信源相互印证。举个例子,俄乌冲突爆发初期,全球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视频和照片,但后来不少被证实是旧图甚至游戏画面。如果你只看一家媒体,很可能就被带跑偏。但当你去比对三家不同立场的报道,拼起来的画面才更接近事实。所以第三个动作是:主动去寻找独立信源,别让自己被单一信息绑架。

但这种方法也有边界。比如在突发灾难的现场,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。这时候你要求“完全核实”是不现实的,因为情况还在发展,证据还未充分。如果此时你非要等到100%真相再行动,可能反而错过了救人、避险的最佳时机。这就是为什么应急状态下要遵循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的原则。但在绝大多数日常信息里,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怀疑和验证。

如果把这六步拆开,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三个关键词:辨别、核实、延迟。辨别内容,核实证据,延迟反应。延迟反应尤其重要,因为很多谣言靠的不是逻辑,而是速度。人们越是急于转发,就越容易成为扩音器。所以,如果你只想做一件事,那就先学会延迟,不要急着下结论。如果你想更进一步,就去学会核实;再进一步,学会多源比对。

信息超载的时代,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编辑。真相不是等别人端上来的,而是需要你一点点拼凑。你有没有过那种被虚假新闻骗过的经历?后来你是怎么发现它不对劲的?欢迎在评论里和我分享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