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有的人创业五年,依然选择“慢”,却收获了真正的力量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创业话题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有的人拼命五年,依然不搞大动作、不追风口,只是慢慢做着?”知乎上有人说过,一个真正懂得走远的人,往往“不急着显得成功”。听上去很反常识,但细想又很有道理。今天我就结合粥左罗的故事,还有一些经典观点,聊聊这个背后的关键。

粥左罗创业第五年,才在深圳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。你可能会觉得奇怪,做新媒体的人,粉丝百万,怎么不早搞活动?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很直接:社交恐惧。喜欢表达,却不喜欢社交;能在千人场上演讲,却在下场人堆里不自在;能真心倾听别人,却因此更累。换句话说,他不是不行,而是选择了顺从自己的人生逻辑。正如《自卑与超越》里阿德勒说过的:“一个人真正的自由,是敢于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”所以第一步,不是学别人怎么做,而是承认自己内心的真实。

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。在深圳的那晚,他挨个房间串门,和不同人深聊,却感叹这像烟花,美丽却短暂。他说:“我太喜欢大家,但精力有限,留不住。”这是很多创业者不会说的话,大家都习惯强调“链接”“圈子”,而他偏偏强调有限。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里讲过:选择越多,幸福感越低。其实关系也是一样,想要全部,就会空虚。明白有限,才懂得珍惜。动作很简单:下一次社交,不要想着认识所有人,而是认真记住其中一两个人。

说到商业模式,他更直接。他不做高客单价产品,不做十万一年的私董会。他说:“我想帮助的是当年的我,帮助普通人变强,而不是帮助已经很厉害的人更厉害。”这让我想起托尔斯泰的一句话:“幸福的秘诀,不在于让少数人得到更多,而在于让更多人得到幸福。”这不是空话,而是他真正在执行的逻辑。他开设的课程低价高性价比,明知少赚很多钱,却心安理得。因为他的逻辑是:赚钱重要,但不符合人生逻辑的钱,赚了会更不开心。动作在这里也很明确:在做选择时,先问自己一句,这件事符合我的人生逻辑吗?

当然,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没有边界。在一些特殊场景,比如需要快速扩张、需要资本支持的项目里,“只忠于自己”可能走不通。因为在那个环境下,规则是别人制定的,你必须先赢得资源,才能谈坚持。就像他自己也说,可能这种风格注定成不了“大事业”。但问题是,你真要“大”吗?还是你要“对”?

这场深圳活动,花费高,筹备累,却依然值得。因为它让很多人真正“近距离”地建立了关系。粥左罗说,社群不同于线上课,它是长期的陪伴,需要三五年,才能结下真正的感情。这让我想到《乌合之众》里的观点:“人只有在群体里,才能真正感到力量。”但区别是,你要找的不是盲目的群体,而是“同频”的人。那种人,可能不是最强的,但走在和你类似的路上。动作在这里也不复杂:别只盯着大佬,多花点心思,去找能和你互相扶持的人。

夜话时他还提到一个原则:“我不希望因为我,你们都去搞写作变现。”这句话背后有一种少见的克制。他把写作当成工具,而不是唯一的答案。其实在一个人人都喊“变现”的时代,敢说“没必要都来做这个”的人,反而更显真诚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意义来》里说过:“人生的意义不是普遍的,而是具体的。”每个人要自己选择。动作在这里是:把写作当成助力,而不是全部,你的人生要多元。

最后,他在夜话中说过一句让我记住的话:“很多东西,不好兼顾,想要数量,就牺牲质量。”这其实也是对人生的隐喻。创业、写作、社交、成长,都是如此。你不能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。你只能在有限的精力里,选择最符合你的人生逻辑的部分。

所以,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想清楚你的人生逻辑。想更进一步,再把商业逻辑嵌进去。再进一步,就是找到同频的人,陪你一起走。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:是顺从外界的逻辑,还是坚持自己的人生逻辑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