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万历十五年》:读懂明朝兴衰史,过好当下小日子
2025-08-26
在现代人最关心的“为什么努力依然过得不顺”这个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明明读了那么多书,付出了那么多心血,为什么生活还是如此拧巴?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你忽视了人性和时代的力量。今天我就结合黄仁宇的《万历十五年》,以及书里那些鲜活的故事,告诉你这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黄仁宇在《万历十五年》开篇所说:“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,但正是在这平淡无奇里,埋下了大明衰落的伏笔。”故事里最典型的就是万历皇帝。他少年有志,勤学苦练,梦想做一个好皇帝。起初他听张居正的话,节俭自持,甚至惩治自己的亲外祖父。可等张居正一死,官场立刻风向大变,百官翻脸不认人。他满腔热血,却发现自己像个傀儡。那一刻,他第一次体会到权力和人性之间的撕裂。于是,他消沉、怠政,三十年不见群臣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残酷的道理:人性才是最复杂的变量。你可以制定规则,却无法控制每个人心里的算盘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别高估人性,而要学会在复杂关系中保护自己。
第二个故事来自海瑞和戚继光。海瑞以清廉正直著称,他一身正气,敢于直言。可在腐败的官场里,他只是孤立无援的清流,最终被贬,被排挤,被遗忘。戚继光更是大明的顶梁柱,抗倭立下赫赫战功,可一旦没有张居正庇护,他立刻遭人弹劾,抄家削职,郁郁而终。这些人不是无能,而是大环境不允许他们生长。正如《旧制度与大革命》里托克维尔说过的:“个体的美德无法弥补制度的缺陷。”所以,如果你在职场里再能干,也别天真以为光靠个人力量就能改变一切。你能做的,是识别环境,顺势而为。具体的动作是:先观察规则,再选择投入,不要在注定失败的局面里透支自己。
第三个故事是李贽和申时行。李贽是明代思想家,他敏锐指出儒学的局限,倡导尊法反儒,可惜他的洞见被视为“异端”,最终自尽于狱中。相比之下,申时行看得透。他不求锋芒毕露,而是尽力调和君臣矛盾,在夹缝中求生存。他或许不是大明最耀眼的人物,却是少数能全身而退、安享天年的官员。黄仁宇评价他:“申时行有阳刚有阴柔,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矛盾。”这让我想到斯多葛学派哲人西尼加说过:“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,无论是好是坏,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影响。”所以,如果你要活得久一些,稳一些,先学会像申时行那样,既看清局势,也守住分寸。
当然,这些方法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。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全盘崩坏的环境里,所有的妥协和调和,可能依然换不来安稳。就像晚明的戚继光,无论多么低调谨慎,依然被体制吞没。因为在那种情况下,环境的力量大到任何个人都无法挣脱。所以,我们要理解一个边界:个人努力的有效性,取决于你所处的时代背景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守住自己的心境,别轻易被环境裹挟;想更进一步,再学会识别人性,避开黑暗;最后,才是去顺应时代的潮流,把握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也许是在职场,也许在人际关系里,本以为靠实力能取胜,结果却发现人性和环境才是决定性的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