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的“P7/P8”泡沫
2025-08-26
在互联网人最关心的职场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已经升到P7/P8,拿着百万年薪,依然焦虑到睡不着?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你以为自己站在高位,其实只是站在风口上的螺丝钉。今天我就结合行业数据、真实案例和经典管理学观点,带你拆开看清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里说过:“效率是把事情做对,效能是做对的事。”很多互联网P7/P8的问题就在这里:他们把手头的任务做得很快、很勤奋,却没有证明自己在更大的工程里能创造独特的价值。就像那位我认识的阿里同学,从P5做到P7,一路勤恳,却发现晋升停在这里。因为他的产出都是短平快的小任务,救火队员的角色固然辛苦,却很难沉淀成能迭代的长期成果。最后,他明白过来:与其把力气都放在埋头干活,不如先争取能让自己被看到的复杂项目。对普通人而言,第一步就是:不要只做“填坑”的人,要主动设计能带来复利的成果。
再来看另一个权威视角。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中强调,关系网络比单一技能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机会。这个观点在互联网晋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两个P9,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,一个是麦肯锡背景的咨询顾问,结果后者更受高层青睐。为什么?不是工作没做好,而是后者会用外部数据、结构化分析包装成果,还能拉来跨部门的sponsor。相比之下,本土培养的互联网人就显得“埋头苦干”,没有推销和拓展。那位互联网P9朋友直到被卡在原地,才醒悟:关系、表达和格局才是晋升的加速器。所以第二个动作就是:刻意训练结构化思维和沟通,把自己的成果卖出去,而不是等着被看见。
第三个支点是职业路径的边界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里提出过:行业的优势会在环境变化时,变成束缚。互联网正是如此。P7/P8们的能力模型高度依赖于平台环境,比如用户增长、商业数据分析。但当他们想跳到PEVC、外企或传统企业做数字化,就会发现技能并不对口。一个互联网分析师,习惯了从数仓拿数据、刷报表,可传统企业要的,是能从零搭建数字化系统的人才。故事里的案例就是,那些回家乡想找工作的P7/P8,发现本地企业要的是数据治理、数据架构,而不是互联网式的短期运营分析。很多人到最后,只能在“留在大厂做高薪螺丝钉”和“回二线城市拿着直降七成的工资”之间纠结徘徊。所以第三个动作是:趁着还在大厂,就要补齐综合能力,去理解数据的全链路、项目管理、跨行业逻辑,而不是把自己困死在一个模块里。
但是要注意,这些方法并非在所有场景下都能适用。比如在一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创业公司里,短平快的执行力反而更被看重。在这种情况下,等你还在研究结构化汇报和跨部门沟通的时候,创业公司要的是“今天上线、明天拉量”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厂的中层去了创业公司,却发现自己“水土不服”,因为在那里的生存逻辑是速度第一。
所以,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重构你对职业的理解——别以为努力和勤奋等于价值;想更进一步,就要去补充能沉淀的项目经验;想走得更远,再去训练关系网络和综合能力,让自己从工具人变成资源型人才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辛辛苦苦干了多年,最后发现自己只是被换掉的一颗零件?如果有,不妨从今天起,试着给自己加点“溢价”,不只是薪水上的,而是职业价值上的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