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马斯克一周,Twitter 的十年
2025-08-26

在互联网最让人揪心的问题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一家看似成熟稳定的公司,会在短短一周内天翻地覆?”知乎上有人总结过一个高赞回答:“因为有些人不是在经营公司,而是在改写规则。”这话听起来像调侃,但放在马斯克和 Twitter 的故事里,却再贴切不过。今天我就结合硅谷商业史、媒体研究和马斯克的一系列操作,告诉你这场“一周对十年”的较量,背后的关键是什么。

商业史学家约瑟夫·熊彼特在《资本主义、社会主义和民主》中写过:“创新往往以破坏的形式出现。”马斯克入主 Twitter 的那一刻,这句话几乎被照搬到现实里。他端着一个洗手池走进总部,宣布“让它 sink in”,当天就解散董事会,逼走 CEO 和高层。这不是常规的收购过渡,而是赤裸裸的制度破坏。有一个 Twitter 员工后来回忆,那几天像在过山车,每天醒来都要先看马斯克发了什么推文,才能决定这一天要不要重新改方向。可见,在颠覆的背后,他传递的逻辑是:我来,不是为了延续,而是为了重建。所以如果你要理解马斯克的行动,第一步要承认:他把 Twitter 当成一块可随意雕刻的试验田,而不是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成树。

政治传播学者伊丽莎白·杜博伊斯在《社交媒体与民主危机》中指出:“平台的内容政策,不仅塑造用户的体验,更影响公共舆论的走向。”马斯克高调宣称自己是“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者”,立刻削弱了内容审核体系。他成立所谓的“内容审核委员会”,却迟迟没有明确规则,给广告主和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。通用汽车第一时间撤掉广告,担心品牌出现在仇恨言论旁边。这背后的故事并不新鲜。Facebook 曾经也搞过“监督委员会”,但即便如此,依然无法彻底消解外界的质疑。换句话说,去中心化的“绝对自由”看似理想,实则会带来更大的混乱。对马斯克而言,他错误的做法是过早喊出“自由”,却没有配套机制。直到广告主流失,他才明白市场不会为理想买单。所以第二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确保有底线机制,再谈理想目标。

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曾经提醒过:“依赖单一收入来源的公司,终将被市场惩罚。”Twitter 的问题正在这里。它超过 90% 的收入来自广告,导致在马斯克收购后,债务立刻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于是,他急切地推出“8美元认证”,把过去免费的蓝标变成收费项目。这本来是一次商业化的探索,但执行却充满了戏剧性。小说家史蒂芬·金公开嘲讽:“你该付我钱让我用 Twitter。”用户群体里也有超过八成表示不愿付费。很多假冒账号趁机混入,反而加剧了虚假信息的扩散。类似的故事其实在商业史上反复上演。雅虎当年想转型做订阅,却因为执行仓促而失败。马斯克的错误在于急功近利,把本该精细设计的付费体系,硬生生搞成了一次公开的社交实验。可见,第三步,如果你要让商业模式落地,别急着收费,而是先问清楚用户为什么愿意留下。

有人会问:那马斯克的所有动作都错了吗?不尽然。短视频方向至少切中了当下的脉搏。研究机构 eMarketer 数据显示,TikTok 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已经超过 YouTube。Twitter 早在 2012 年收购的 Vine,本来有机会成为 TikTok 的前身,只是因为没有及时变现,才被关闭。如今马斯克喊出“让 Vine 回归”,不少创作者表现出期待。如果能把 Vine 重新整合进 Twitter 的生态,确实可能带来新的活力。只不过,短视频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。TikTok 的算法推荐、创作者生态、广告体系已经牢牢占据优势。Twitter 若想追赶,不只是上线一个频道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真正为创作者提供变现的土壤,否则一切只是怀旧情怀的翻炒。

不过,必须承认,复盘马斯克的一周,就像复盘 Twitter 的十年。他用极致的速度暴露了平台的病灶:内容审核的争议,商业化的单薄,以及用户流失的焦虑。他的破坏式创新带来了剧烈震荡,但至少让 Twitter 从沉闷走向了被关注。边界在于,社交媒体不是火箭,它无法仅靠工程师加班就修好。它是社会性的、文化性的,它需要平衡而不是单纯的效率。

所以,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:先理解平台的社会属性,再去谈商业化。如果想更进一步,那就第二步:建立可信的内容审核机制,守住广告主和用户的信任;第三步:真正打造创作者生态,而不是只靠订阅费来维持现金流。否则,Twitter 注定会重演 Vine 的故事,从风口到坟场只需几年。

你怎么看待马斯克的这些操作?是疯狂的赌局,还是必要的破坏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也许你的视角能补全我们尚未看清的另一面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