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985退学,放弃过万工资,我花7年考上清华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奋斗与出路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有人宁可退学、放弃过万的工资,也要孤注一掷地花七年考清华?知乎上有人曾提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清华不是一所学校,而是某些人证明自己命运可改写的“符号”。今天我就结合教育学、心理学的经典观点,以及沈添洋的故事,告诉你其中的关键。

正如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里说过:“人类最深切的渴望,是被重视。”一个来自小镇的孩子,为什么要一次次与命运较劲?因为如果不拼,他的努力就会被湮没在“平凡”之中。沈添洋从北师大退学,工资过万也放弃,就是因为他心里有个声音在提醒:你的人生还不完整。起初,他也想过妥协,拿着收入稳定的工作过下去,但一次次看到清华放榜,还是不甘。直到他彻底脱产复读,终于在第七年考上。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:如果你真心渴望某件事,就别让“还不错的现状”成为你的枷锁。第一步,你要敢于承认自己不满足,敢于追问“如果我赌一把,会怎样”。

再来看一个角度。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里提出:“人的一切努力,都在于超越。”这种超越,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,更是心理层面的。沈添洋七次高考,最痛苦的一次是第三次失败。退学、拿奖金,却连专业课都没过。他陷入自我怀疑,整天沉迷于“植物大战僵尸”。但后来,他还是选择再次走上考场。这正是自卑与超越的辩证: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,也重新找回行动的力量。故事提醒我们:遇到挫折时,别让自卑变成停滞,而要把它当成新的起点。第二步,就是在最低谷时给自己设一个“再试一次”的机会。

第三个支点来自教育社会学。布迪厄在《再生产》里指出,教育是社会阶层跃升的重要通道。沈添洋来自一个教育落后的小镇,全镇几十年只有一个清华学子。考上清华不仅是个人荣誉,更意味着阶层的突破。他自己也说过:“我从不掩饰对阶层跃升、创造财富的渴望。”这就是教育的符号意义:它不仅提供知识,更是身份、资源和机会的凭证。所以他可以拒绝北师大,可以拒绝高薪工作,但不能拒绝清华。第三步,你要清楚认识:有些节点不是为了“学到多少知识”,而是为了进入一个新的圈层,得到新的视野。

当然,这种路径也有边界。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用七年去考一所学校。在一些情况下,坚持可能变成执拗。比如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天赋,或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,这种方式可能让他在赌的过程中耗尽所有资源,反而一败涂地。所以理性的判断是:要有对自身条件的清醒评估,知道自己赌的是什么。沈添洋有天赋,也有足够的支撑,他的孤注一掷才最终换来结果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问自己:你是否有一件“不做会后悔一辈子”的事;想更进一步,就要找到支撑你跨越低谷的动力;再想更远,则是把这种坚持转化为阶层跃升的机会,而不是单纯的执念。

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?有没有一件别人觉得疯狂,但你自己觉得值得的事?如果有,不妨写下来,它可能就是你人生真正的答案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