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了两遍《天道》我顿悟,为什么丁元英和四种人无法沟通?
2025-08-26

在很多人最关心的人际交往里,总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我明明讲得很有道理,对方却完全听不进去,甚至觉得我不可理喻?”知乎上有人回答过,底下有个高赞评论是这样说的:“不是你的逻辑有问题,而是你们根本不在同一个认知层次上。”今天我就结合电视剧《天道》里的丁元英,以及心理学和经典哲学的一些论述,聊聊人和人为什么会无法沟通,以及我们该怎么做。

正如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(Karen Horney)所说:“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,不是财富、学历或地位,而是价值观。”这在《天道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丁元英和詹妮因为价值观不同,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选择。詹妮看重的是资本运作能带来的利润,而丁元英却止步于“我不愿意帮外国人赚中国股民的钱”。这不是逻辑问题,而是道德底线的问题。故事告诉我们,价值观不同的人,不必非要说服对方,因为那是徒劳的。你能做的,是守住自己的底线,并允许别人活在他们的选择里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:学会尊重差异,放弃说服的执念。

第二种情况是见识不同。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“隧道视野”(tunnel vision),意思是一个人的判断只受限于自己所能看到的那一小段范围。就像《天道》里,丁元英的父亲已经生命垂危,他明白父亲想要体面离开,于是提出“让父亲有尊严地死”。母亲和大哥却认为这是大逆不孝,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,“养儿防老”是唯一的逻辑。一个见过更广阔世界的人,和一个只生活在小镇的人,看到的风景注定不一样。所以见识不同的人,不必争论,因为他只能从自己的隧道口看风景。你要做的第二步就是:辨别你和对方的见识差异,接受有些话说不通,转而去做自己该做的选择。

第三种障碍是立场不同。芮小丹的父亲认为,女儿的死和丁元英有关,因为他没有阻止;而丁元英认为,那是她作为警察的选择,自己无权剥夺。两个立场都没错,却永远无法达成一致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:“看问题的方式,就是生活方式本身。”立场不同的人,就像一个站在海边看潮水,一个站在山上看落日,他们看到的都是真实,却互不重合。如果你执意争论,只会消耗彼此。这里的动作就是:当你发现立场不同,就不要浪费时间解释,而是选择沉默或转身,把力气留给更需要的地方。

第四种阻碍是格局。清代学者张潮把看月亮分为三重境界:窗中望月、庭院望月、高台玩月。叶晓明永远在窗里看月,只顾得眼前的利益和责任;而丁元英在高台上看月,谋的是一个村庄的未来。不同格局的人,注定难以坐在一张桌子上谈深层次的问题。媒体人拾遗说过:“和格局小的人争论,是把自己拉到同一个层次,浪费精力。”所以动作就是:认清对方的格局,不必解释,不必纠缠,必要时学会远离。

当然,这些方法也有边界。比如在紧急合作的场景里,即便价值观不同、格局不同,你也可能不得不和对方合作。这时候,不是讨论认知,而是通过规则和契约来保证结果。这就像公司团队里,你不可能挑每一个人是否同频,而是通过制度来减少摩擦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看清楚对方属于哪一种不同:是价值观、见识、立场,还是格局。一旦判断清楚,就知道自己该选择尊重、沉默还是远离。如果你想更进一步,那就去寻找和你同频的人,建立深度交流;再进一步,把时间用在自我成长上,让自己不断提升到新的层次。

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说什么都说不通的人?后来你是选择争辩、妥协,还是沉默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