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钱,只是桥梁,而我们无法栖居于桥上
2025-08-26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财富自由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拼命赚钱,还是觉得空虚?”知乎上有人说过:“钱是好东西,但钱只能解决钱能解决的问题。”这句话反常识,却道尽真相。今天我就结合王阳明、罗永浩,还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故事,和你聊聊金钱背后的关键。
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:努力读书,找到好工作,赚更多的钱。于是,金钱逐渐从“工具”变成了“终极目的”。我们像是在推一只无休止的轮子,让它越转越快,却在过程中,把自己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。艾菲在文章里说:“当你把手段当成目的时,人生就会变成金钱驱动的永动机。”这就像哈佛教授迈克尔·桑德尔在《金钱不能买什么》里强调的:市场有它的边界,一旦把一切都金钱化,人性和价值就会被侵蚀。第一步,你需要停下来,问自己一句:我想过怎样的人生?
王阳明小时候问老师:“何为天下第一等事?”老师说是读书考功名,他却回答:“第一等事,乃是做圣贤。”这一句话,成了他一生的指南针。即便被贬到贵州龙场,他也不断问自己:“圣人处此,更有何道?”正因为有终极价值,他不至于在官场、财富的诱惑中迷失方向。史蒂芬·柯维在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讲的“以终为始”,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你不必先赚够多少钱才去想人生的意义,而是要先搞清楚终点,然后再决定要赚哪些钱,不赚哪些钱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写下属于你的人生愿景。
有人说,财务自由就是终极目标。买别墅,开跑车,环游世界,才算活得潇洒。但罗永浩却给了一个反例。当他还完债,又开始新的创业时,记者问:“你为什么要做这么难的事?”他回答:“要不然呢?我怀念那个人人有理想的年代。”这句话击碎了“钱够了就可以躺平”的幻觉。社会学家齐美尔在《货币哲学》里说:“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,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。”换句话说,你可以走过桥,但不能把桥当家。动作也很明确:别把“财务自由”当作最终答案,而是思考“财务自由之后,我要做什么”。
那么,什么时候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呢?很多人说:等有钱了再做。村上春树的经历就是一个提醒。他经营着一家爵士酒吧,却在29岁那年突然萌生写小说的念头。于是白天经营酒吧,晚上写作,坚持了三年,才把酒吧转出去,成为全职作家。这就是“齐头并进”的路径。另一种则是“理想型”的路径,比如珍·古道尔。她带着热爱走进非洲森林研究黑猩猩,起初没有物质保障,但后来世界因她的贡献而给她回报。你看,做热爱的事不必等到金钱充足后才开始,而是从当下就能开始。动作在这里很清楚:每天留一点点时间给热爱,不要用“等有钱”来推脱。
很多人说,金钱能带来自由。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?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给出过答案。二战期间,他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,家人死于毒气室,他被剥夺了所有外在自由。但他依然说:“人类最后的自由,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态度的自由。”这就是“心灵的自由”。就像文章里写到的那样,在上海封控的89天里,作者被邻居的架子鼓吵得崩溃,直到他练习“心灵自由”,才真正解脱。外在环境不变,但心境变了,痛苦也消散了。所以,如果你要抓住自由,先练习从内心选择态度。
当然,把金钱看成桥梁,不代表它不重要。没有钱,很多事情根本难以展开。钱能给你底气,但钱不是终点。就像叔本华说的:“财富就像海水,饮得越多,渴得越厉害。”如果没有明确的终极目的,再多的钱也只是让人更焦虑。
所以,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。想更进一步,就把赚钱当作桥梁,选择性地赚。再进一步,就是练习心灵自由,不让金钱绑架你的态度和生活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:赚得越多,焦虑越大?或者明明财务上已经足够,却依然觉得空虚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