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才能摆脱自我怀疑,成为一个更有自信的人?
2025-08-26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成长与内心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总是自我怀疑,明明做得还不错,却始终不敢真正自信?知乎上有人提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不是你不够好,而是你总在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。今天我就结合心理学研究、真实案例和一些实践方法,带你看清如何摆脱自我怀疑,成为一个更自信的人。
正如《自卑与超越》的作者阿德勒所说:“幸福的人生,不是不断与别人比较,而是走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。”可惜,我们很多时候做错了起点。我们以为只有当能力拔尖时,才有资格自信。于是自信成了“优秀者”的特权。一个朋友小陈就是这样,他在公司完成了一个大项目,却一直觉得只是运气好。直到有一天,领导在会上点名表扬,他才第一次正视自己的价值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自信不是“我比别人强”,而是“我足够相信自己能应对挑战”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停止拿别人的标准来否定自己,学会承认自己已有的价值。
再看另一个角度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里提出“成长型思维”:真正的自信,不是相信自己现在什么都会,而是相信自己能在学习中逐渐变得更好。沈添洋的故事就是例子,他为了清华美院七次高考,几次失败后也陷入自我怀疑。但最后让他坚持下来的信念不是“我一定行”,而是“我能再试一次,能比昨天更好”。这才是真正的自信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第二步就是:把注意力从“结果对错”转向“过程成长”。哪怕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,也值得肯定。
还有一个支点来自神经科学。Antonio Damasio 在《笛卡尔的错误》中提到,我们的身体会不断给大脑传递信号,影响我们的自信水平。身体健康、精力充沛的人,更容易做出自信的选择。我的朋友阿琳,每次状态差的时候,总觉得自己不行;可当她规律锻炼、睡眠充足后,面对同样的挑战,她却能说服自己“没问题”。故事告诉我们,自信不是单纯的心理暗示,它和身体状态息息相关。第三步,你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,规律作息、适度锻炼、积累小的成功经验,让身体和心理共同支撑起安全感。
当然,这些方法也有边界。在一些高度竞争、结果导向极强的场景里,比如高风险创业或者关键考试,仅靠“自我关注”和“过程心态”还不够。因为环境对结果有强约束,你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拿出成绩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需要临时性的外部支持,比如导师指导、心理辅导,甚至是强度更高的训练。这并不是说自信没用,而是提醒我们:自信要和现实资源配合,才不会空转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:先承认自信不是别人的奖赏,而是你自己给自己的许可。想更进一步,就去培养成长型思维,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的进步;想走得更远,就让身体健康和心理储备成为你底层的安全感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?明明别人都认可你,你却还在怀疑自己?如果有,不妨留言写下你的经历,也许写出来的那一刻,就是你真正开始自信的时刻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