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过半百,还能做自媒体吗?
2025-08-26
在中年和退休人群最关心的转型问题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想尝试点新东西,却总觉得已经来不及了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“不是来不及,而是你不愿意从头开始。”今天我就结合玛丽的故事,还有一些权威的观点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玛丽年过半百,已经退休,本该过着安稳的日子。但她却选择了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——做自媒体。这不是心血来潮,而是六年如一日的坚持。别人觉得年轻人都不一定能搞明白的东西,她一点点学,一点点做,积累到几万粉丝,还实现了变现。你看,这就是耐心和长期主义的力量。粥左罗分享她的故事时,说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:“玛丽,一位年过半百的青年,一位除了嘴角上翘,其余器官都在下垂的,退而未休的小学生。”这句话一半自嘲,一半真诚,却折射出一种“活到老学到老”的热情。
正如《刻意练习》里安德斯·艾利克森所说:“天赋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,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才是。”玛丽的六年,就是在证明这个道理。她起初也不懂流量、不懂变现,也会有迷茫,也会有试错。但她没有急着追求一夜成名,而是专注于持续输出和逐步迭代。直到某个节点,她终于迎来水到渠成的突破。故事告诉我们,如果要做一件事,第一步是放下年龄焦虑,从一个“学生”的心态出发,边学边做。
再来看第二个支点。哈佛教授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说:“人类大脑天生倾向于即时满足,但真正的复利来自于耐心。”这和玛丽的坚持不谋而合。很多三四十岁的人常问粥左罗:“现在入局还来得及吗?”其实问题不在“迟不迟”,而在“你能不能长久卷”。玛丽就是一个典型反例,她从零起步,耐心打磨六年,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果。她的做法很简单:每天固定投入一点时间,不管效果如何,坚持更新,坚持学习,坚持和读者互动。长年累月的积累,才让她在退休之后,依然能找到一份新的人生价值。
第三个支点,是关于圈子的价值。社会学家马克·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中提出,人脉的价值往往来自“非强关系”。换句话说,新的机会常常诞生在你原本圈子之外的关系里。玛丽遇见粥左罗的“新媒体变现圈”,就是这样的契机。她不再是孤军奋战,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前行。这个圈子里有人年轻,有人中年,有人像她一样年过半百,但都在“向上生长”。这种氛围让人不至于孤独,也让她在低谷时能得到支持,在迷茫时能得到方向。她说:“越来越喜欢这个圈子,这里什么样的人都有,但都是努力生长的人。”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别只闷头自己干,先去找到一个能陪伴你长期成长的社群或圈子。
当然,这里也有边界。并不是说所有人都适合做自媒体。如果你对表达没有兴趣,对内容没有耐心,只是想一夜暴富,那大概率会失望。自媒体不是捷径,而是一条慢路。就像玛丽,她做了六年才迎来真正的成果。对于那些只想快速变现的人,这条路径可能并不适合,因为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投入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放下“年龄来不及”的焦虑,从小学生的心态出发,去学习,去尝试。想更进一步,就要把眼光放长,允许自己在三年五年里慢慢沉淀。再进一步,就是找到一个价值观契合的圈子,和同行者一起走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?比如觉得自己“年纪大了不合适”,但内心又渴望尝试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