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润:董宇辉没有敌人
2025-08-26
在当下社会最关心的人际冲突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有些人越是成功,就越容易招来攻击?”知乎上有人给过一个高赞回答:“真正强大的人,从来没有敌人。”这句话看似反常识,却被董宇辉最近的一次回应印证了。今天我就结合心理学的研究、经典著作里的观点,以及董宇辉本人被泼水事件,来谈谈一个人怎样从愤怒和恐惧里跳出来,活成悲悯,也活成无敌。
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中所说:“人类一切烦恼,都来自人际关系。”当关系中出现冒犯时,人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或恐惧。但这两种情绪都是本能,是把“我”放到世界的中心,只看到自己的感受。董宇辉却在被泼水后说:“批评处理然后就让走吧,不要过度为难她。”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选择的不是愤怒,而是理解。故事的转折在于,他看到了对方的痛苦,而不是只看见对方的行为。这种悲悯,才是真正的成熟。所以,如果你要应对冲突,第一步不是急着回击,而是先停下来,尝试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。
再看另一个角度。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里写过:“没有敌人,只有问题。”这句话被很多企业家奉为圭臬。可现实中,许多创业者的眼里,满是敌人:竞争对手是敌人,挑剔的客户是敌人,不尽责的员工是敌人。于是他们活在愤怒和防御里,耗尽心力。其实,就像刘润用卖苹果的比喻所说:有人嫌苹果贵,有人嫌苹果小,有人甚至要求苹果带点梨味。这些人真的是敌人吗?不是,他们只是生活在不同的认知框架里,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。错误做法是把这些人视作“要打败的敌人”,关键转折是意识到:他们不过是“众生”。所以第二步,如果你想活得更轻松,就要学会区分敌意和利益。遇到攻击,不是想着“我要打败你”,而是想着“我如何理解你,然后解决问题”。
第三个视角来自东方哲学。《金刚经》有言:“菩萨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”这是一种悲悯的智慧,看万事万物都不执着,不把别人框定成“对手”。司马懿也说过:“臣一路走来,没有敌人,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。”董宇辉的回应,就带着这种超越本能的格局。他没有把那个泼水的人视为敌人,而是视为需要批评也需要理解的个体。错误做法是停留在“对抗”里,关键转折是走向“理解”与“悲悯”。所以第三步,如果你要让自己更强大,就要学会把冒犯当作修炼,而不是战争。
当然,这种方法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。比如当冒犯触及到法律底线、公共安全,单纯的悲悯就可能演变为纵容。在这种场景下,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法律手段依然必须存在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冒犯者都能靠理解化解,有些行为必须用规则来制止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:先学会在冲突中控制本能反应,不急着愤怒或恐惧。如果想更进一步,那就:第二步,把冒犯者当作“众生”,理解他们的处境;第三步,在悲悯中保持理性和规则,让自己无敌而不纵容。这样,你就能在人际关系里真正获得平静与力量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也许你也曾被人冒犯,但如果换一种眼光,你会发现敌人不再是敌人,而是让你成长的老师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