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深漂房车情侣:没有冰箱,时刻漂泊,也渴望住进大房子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生存与生活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在大城市打拼,却依然买不起房,只能漂泊不定?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城市从来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归宿,而是筛选人的舞台。今天我就结合社会学研究、真实故事和一些可行的选择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
正如齐格蒙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中所说:“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流动,没有什么是固定的。”在深圳,张希和胡安媛买了一辆五菱二手房车,把它当作家。起初,他们以为房车是浪漫的代名词,是随时可以移动的诗和远方。但现实却是没有冰箱,水电要自己解决,停在哪里都可能被保安驱赶。他们并不是不在乎房子,相反,正是太在乎了,才选择用房车这种方式去坚持“我也有一个家”。故事提醒我们,第一步要学会正视:大城市的高房价注定让大多数人没有归属感,但即便在有限条件下,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安放生活。

再看另一个角度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《区隔》里说过:“消费不仅是物质选择,更是社会身份的表达。”房车对张希和胡安媛来说,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,更是一种姿态:我和别人一样在深圳努力生活。很多人看到他们的故事时,说他们“另类”甚至“可怜”,但他们自己却觉得这是在争取浪漫。就像他们躺在房车里听雨声,或者女友下班后问一句“今天家在哪里”,那一刻他们比租住城中村更有归属感。所以第二步,就是要学会在有限的环境里,给生活制造意义和仪式感,让“普通日子”也能闪一点光。

第三个支点来自心理学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班杜拉提出“自我效能感”的概念: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生活中的挑战,这种信念本身就会带来力量。张希面对物流园封控,房车被困,他没有慌乱,而是想办法沟通、消杀,最后把车开出来。他说自己不会没安全感,因为始终觉得问题可以解决。房车生活的问题确实很多:充电难、天气热、停车受限,但他们一步步适应,把困难当作练习。故事说明了第三步:与其沉溺于“我没有什么”,不如训练自己“我能解决什么”。自信感和安全感,往往就是在一次次小的处理里积累起来的。

但这种方法也有边界。房车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。在一些场景里,比如有小孩、父母需要照顾时,房车就失去了意义。它不能解决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问题,也不可能成为永久方案。张希自己也承认,未来一定要买一个真正的大房子,不可能一直住在车上。因为浪漫可以短暂自私,但人生需要长久的责任。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边界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找到一个能让你“暂时安身”的方式,哪怕它不完美;想更进一步,就要在局促里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感;再想走得更远,就要谋划长远,把责任和浪漫都安排进未来。
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为了生活选择一种别人不理解的方式,但你自己觉得值得?如果有,不妨写下来,那就是你证明自己在大城市存在的方式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