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在澳洲当蓝领,即将攒到100万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人生选择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读了好大学,进了大公司,还是过得压抑焦虑,看不到未来?”知乎上有人说过一句高赞回答:“真正的自由,不是升职加薪,而是换个轨道活下去的勇气。”这话听起来很反常识,但在澳洲当蓝领、即将存下100万的女孩嘎嘎身上,却得到了最真实的验证。今天我就结合她的故事、经典的社会学观点,还有一些现实案例,来聊聊“脱轨人生”的另一种可能。

经济学家阿玛蒂亚·森在《以自由看待发展》里写过:“自由本身,就是发展的目的和手段。”这句话的核心是告诉我们,钱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指标,真正的价值在于你能不能选择一种你想要的生活。嘎嘎从985毕业,在北京手游公司工作,月薪八千,却觉得人生被压得透不过气。她做了一个看似“错误”的决定——裸辞,跑到澳洲去打零工。起初,她在农场被工头嘲笑“怕樱桃树受伤吗”,在按摩店手艺生疏到每天肩膀酸痛,在收银台结结巴巴到只能用“this one、that one”沟通。但她硬是熬下来了。关键转折在于,她发现哪怕做蓝领,也能月入上万人民币,还能慢慢攒下第一桶金。所以,如果你要改变生活,第一步是承认自由比面子重要。不要害怕从“体面”岗位跳到“普通”岗位,因为不同轨道里,可能藏着你真正的机会。

再来看价值观的冲突。社会学家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里指出,社会对职业有“价值层级”,白领常常被认为更高端,蓝领被看轻。但在澳洲,这种层级感几乎不存在。嘎嘎看到的本地人,很多高中毕业就去学电气、维修,然后干活挣钱,白领和蓝领的收入差距并不大,甚至蓝领更高。她在加油站,一周能拿1500多澳币,到手就是七八千人民币。她突然意识到,在国内拼死拼活卷职场,不一定比在国外端盘子、收银多挣。更重要的是,在澳洲,“顾客不是上帝”。一旦被冒犯,她的经理会直接把客人赶走。这让她第一次体会到体力劳动也能被尊重。所以第二步,如果你要追求有尊严的生活,就要敢于挑战社会固有的评价体系。别人觉得“丢脸”的事,未必不值得你去做,反而可能是你积累财富、找回自尊的路径。

第三个支点,是关于人生轨迹的选择。教育学者约翰·杜威曾经说:“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,教育本身就是生活。”我们这一代人常常被告知:上好学,进好公司,走“正确”的路线。但嘎嘎的故事告诉我们,轨道不是唯一的。她大学时羡慕背包客,终于鼓起勇气申请打工度假签证。四年时间,她从最开始的“逃离”,到现在的“开阔”。她见识了全世界年轻人边打工边读书,边挣钱边旅行,突然发现原来“活着”有无数种版本。她没有找准“人生的终极理想”,但她坦然接受自己的“不确定”。她说,趁年轻多攒点钱,等无聊了再去尝试新鲜事物,说不定哪天就找到了真正喜欢的方向。第三步,如果你要走出焦虑,就要学会接纳不确定。人生不是一条单行道,而是无数个岔口,走哪条都有风景。

当然,这种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。比如在家庭责任沉重、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,贸然裸辞去海外打工度假,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。因为那时候,追求个人自由和承担家庭义务之间存在张力。在这种情境下,盲目照搬嘎嘎的模式,未必能得到同样的收获。现实中,选择的边界要结合自身条件,找到最平衡的点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:先摆脱单一的评价体系,敢于承认社会定义的“体面”未必是你的体面。如果想更进一步,那就:第二步,建立经济上的缓冲和自由,让自己有底气选择;第三步,接受人生的不确定,在尝试和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这样,你的人生就不会被困在“唯一解”里,而是走向更多可能。

你有没有想过换个轨道生活?或许在别人眼里,那是“脱轨”,可在你的人生里,那可能是唯一能走到风景的路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