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杭州三位家政阿姨降维打击后,我顿悟了“后疫情时代”365生存法则
2025-08-26
在普通人最关心的生存焦虑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明明已经很努力了,却还是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打得措手不及?知乎上有人提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你以为世界会按照惯性运转,其实不确定才是常态。今天我就结合几位杭州家政阿姨的故事、后疫情时代的职场案例,以及经典的社会学和管理学观点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黑天鹅》里写的:“我们往往在意料之外的事情里,发现自己最脆弱。”表面看起来,阿姨是做保洁、烧饭、包快递的普通人,但实际情况完全颠覆了刻板印象:有人手里握着三套房,却依旧起早贪黑做家政;有人随身带着纯银筷子,背后在四个区都有房产;有人收入轻松过万,还自学剪辑、开抖店。对比之下,那些在大厂混日子、觉得工作稳定的年轻人,一旦遭遇裁员,却一下陷入迷茫和焦虑。故事提醒我们:真正的安全感,不在于你眼下坐在哪个位置,而在于你有没有为下一次“黑天鹅”储备过能力和筹码。所以第一步,要做的是逼自己离开舒适区,别让“稳定”的错觉拖垮未来。
再看另一个角度。凯恩斯在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中说过:“不确定性不是风险,而是无法估算的未来。”后疫情时代,这种不确定性几乎成了常态。一个叫阿木的985学霸,毕业进了大厂,本以为职业生涯可以一帆风顺。结果六七年间,他只是重复修改板块代码,能力并没有实质增长。一场裁员,他一下失业三个月,重新找工作不是嫌年龄大,就是嫌能力弱。反观那位包快递的阿姨,她每天做完本职工作,还去做钟点工、学短视频,她不怕市场变,因为她早就在不断更新技能。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保方式,不是盯着一份铁饭碗,而是像阿姨们那样,给自己多准备几个收入和能力的通道。第二步,就是逼自己做“斜杠青年”,让技能和收入结构尽量多元化。
第三个支点来自心理学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“自我实现需求”,强调人一旦满足了基本生存,就会渴望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。你看那些家政阿姨,明明不缺钱,却依旧选择忙碌,她们不是单纯为了生存,而是通过工作获得尊严、关系和能量。反观很多年轻人,一旦没了固定工作,就陷入“我不行”的怀疑里。区别就在这里:有的人把工作当枷锁,有的人把工作当舞台。所以第三步就是,别只问“我要不要做”,而要问“这件事能不能让我变得更有价值”。只有主动出击,才能积累属于自己的自我效能感。
但这种方法也有边界。比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,如果一个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,盲目追求多元化反而可能让自己精疲力竭。比如你刚刚失业,急需稳定收入,那时最优解可能不是立刻分散精力学副业,而是先稳住现金流,再逐步探索新的通道。这提醒我们,自救要有节奏,不是一味蛮干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逼自己跳出舒适区,不要陷在“等风来”的幻想里;想更进一步,就去积累一技之长和多元化收入,让自己更抗风险;再想走得更远,就要像那几位阿姨一样,把工作当成修炼,把生活过成积累,让自己即便身处不确定,也能稳稳落地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?明明学历比别人高、条件比别人好,最后却被一个看似普通的人远远甩开?如果有,不妨留言说说你的故事。或许当你写出来的那一刻,就是你开始反转的起点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