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离大厂采蓝莓,我依然没躲过996
2025-08-26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职场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明明逃离了大厂,却还是在另一种‘996’里打转?”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:“因为你逃离的不是工作,而是制度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冷酷,但却很真实。今天我就结合《看客inSight》的故事,还有一些经典思想和身边案例,聊聊为什么换了地方,我们却依然在原地打转。
一个阿里离职的产品经理,三十岁去了云南采蓝莓。他原以为从互联网的高压氛围里出来,能换一种“自然、自由”的生活。可没想到,蓝莓基地的节奏依旧是从早到晚,11个小时工作,甚至有人为了多赚几十块,主动放弃休息时间。你以为自己离开了格子间,结果却落在了另一种流水线。不同的场景,却同样的逻辑:效率和产出永远是唯一的考核标准。
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里说过:“效率是把事情做对,效能是做对的事。”很多人困在第一层,以为只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力气,就能换来更好的结果。但真正的困境是,你所在的制度本身就只看产量,而不会关心你是否有尊严地活着。就像蓝莓基地里的戴阿姨,因为摘果不规范被年轻指导员当众指责,气得发抖。她不是不努力,只是无法再适应一刀切的“标准化”。所以第一步,如果你要跳出困境,不是换一个场景,而是先看清楚制度的本质:它究竟在乎什么,不在乎什么。
再说第二层。人为什么总觉得不公平?因为付出和回报的关系正在不断被稀释。蓝莓基地一开始按天计薪,一天150块,后来改成计件。结果大家越拼命,单价越被压低。年轻人会抱怨这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但在阿姨们眼里,这只是一种“没办法的生存”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·桑德尔在《功利主义的局限》里提醒过我们:“市场逻辑一旦渗透到生活的所有角落,公平感就会不断坍塌。”耿叔、戴阿姨这些人,他们并非不努力,而是被更大的效率洪流裹挟着。第二步,就是要学会识别这种“伪公平”,别被表面的勤奋迷惑,要明白自己能否创造独立的价值,还是只能被动消耗。
第三层困境,更残酷。很多人以为效率会解放我们,但其实效率的红利往往集中在少数人身上。你看耿大叔,年轻时开大货车,后来眼睛受伤,卖鸡肉也被美团、拼多多的社区团购冲击。等他打算去昆明跑出租,又碰上滴滴、网约车的竞争。你以为他懒吗?不是。他只是没有信息优势,没跟上所谓的“时代进步”。社会学家齐格蒙·鲍曼在《液态现代性》里说过:“在一个流动性越来越高的社会里,落后并不意味着你停下来了,而是别人跑得更快。”这才是最无奈的现实。所以第三步,如果你想跳出这个循环,就要主动获取信息优势,把握趋势,而不是被动等到淘汰的那一天才说“说不清楚”。
当然,这些方法也不是万能的。如果你真的只是为了糊口,短期内也许别无选择。因为有时候,选择比努力更奢侈。耿大叔六十岁了,还要戴着墨镜在田里采果子,他没得选,他只能接着走下去。对他而言,生存是唯一的答案。
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认清制度,再认清自己。想更进一步,就要学会创造独立价值,再进一步,就是在效率洪流之外,找到一片自己的小空间。或许这才是“逃离大厂”真正的意义,不是逃进另一种996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你有没有过类似经历?以为换了一个地方就能轻松,结果发现还是在同一条赛道上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