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一鸣:人生一半的问题,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造成的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成长话题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总是急着想要结果,却总是收效甚微?”知乎上有人回答过:人生大部分的问题,根源都在于没有延迟满足感。你急于收获,结果反而什么都抓不牢。今天我就结合张一鸣的管理日志、心理学研究和企业案例,聊聊延迟满足感背后的秘密,为什么它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。

心理学家米歇尔在1960年代做过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。他让孩子选择:立刻吃掉眼前的一颗糖,或者等15分钟后获得两颗。几十年后回访,这些能等待的孩子,大多在学业、事业、健康上表现更好。这说明,延迟满足感不仅是一种品格,更是影响人生走向的底层能力。张一鸣在《张一鸣管理日志》中说过:“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,都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感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解释了许多人为什么总在原地打转。就像投资,眼前的诱惑越大,未来的风险就越高。延迟满足,不是忍耐,而是一种战略。

张一鸣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。他刚毕业时,在酷讯、饭否、九九房等创业项目中,日子过得枯燥到近乎寂寞。每天写代码、查资料,几乎没人认识他,更没有什么即时的成就感。但他却说: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,最后从点连成线,成就了他们。”(2017年11月日志)今天我们看到的字节跳动,背后正是这种“长期主义”的力量。他没有急功近利,而是靠延迟满足,沉淀了最核心的能力。所以,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人生,第一步就是:别急着立刻见效,先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那些未来一定会复利的事情上。比如读书、学习技能、锻炼身体,这些都是迟来的但巨大的回报。

第二步,是要把延迟满足感应用到情绪和选择上。张一鸣有过一个小习惯:在沟通时,他提醒自己要“涵蓄情绪,让自己静止,不要在交流时走动、晃动。”(2010年12月日志)为什么?因为一旦情绪起伏太大,思维就会失去精确控制。很多人毁掉关系、错失机会,并不是因为不聪明,而是因为忍不住当下的情绪爆发。所谓“涵养”,其实就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体现。你愿意等一等,把火气压下去,就换来更大的沟通效果。现实中,一个能在冲突中多等三秒、五秒的人,往往比立刻回击的人更有力量。

第三步,是延迟满足感背后的“长期战略眼光”。张一鸣说过:“华为就是一家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企业,他们花了大力气在研发上——这些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情。”(2016年12月日志)企业也好,个人也好,如果只想要快,就会放弃对未来的布局。你看华为花十几年做芯片、做操作系统,这些在短期里不见收益,但在长期里,才是他们最大的底气。张一鸣自己在创业时,也被投资人催促“尽快推广”,但他坚持认为“没准备好就不要做”。这就是延迟满足感的核心:把眼光放长远,用准备换取未来的自由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这意味着:别急着立刻赚快钱,而是先沉淀能力;别急着立刻求认可,而是先让自己值得被认可。

当然,这种方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。比如在极端紧急的环境下,延迟行动可能意味着错过机会。战场上,救火现场,或者突发危机时,立刻反应比等待更重要。所以,延迟满足感是一种通用的心智模型,但它也需要判断时机。什么时候该忍,什么时候该冲,这正是智慧所在。

如果你只做一件事,请先学会延迟满足。哪怕只是训练自己晚点回复信息、推迟一次情绪爆发,都是一个好的开始。如果想更进一步,就把延迟满足应用到长期学习、职业选择和投资上,让未来的复利替你工作。如果想走得更远,就要像张一鸣说的那样,保持“Stay hungry,Stay young”。既有上进心,也能守住耐心。这样的人,不会被眼前的小甜头困住,而能走向更大的舞台。

你有没有过那种“因为忍不住立刻满足,而吃了大亏”的经历?或者,你有没有尝过“忍下来,后来收获更大”的甜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你的故事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