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,赚钱越来越难!越是30岁以后,越要学会做自媒体、打造个人IP
2025-08-26
在三十岁后的人生焦虑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,甚至努力十年,却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?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你没有学会把自己变成“品牌”。今天我就结合管理学经典、真实的创业故事,以及自媒体的案例,告诉你为什么在不确定时代,打造个人IP,可能是普通人最好的筹码。
正如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里说的:“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来经营。”过去,我们习惯把时间卖给公司,用工资换取稳定。但问题是,35岁危机、行业洗牌、公司裁员,让所谓的“稳定”越来越不稳定。罗永浩是最鲜明的例子。锤子手机失败、公司破产,他却没有彻底倒下,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个人IP。他靠着直播带货翻盘,甚至还清了巨额债务。这说明,个人品牌是一种可以穿越周期的资产。你可能会失去工作,但不会失去影响力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开一个属于自己的阵地,不管是公众号、小红书,还是视频号,让别人能找到你。
第二个支点来自心理学。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里强调,安全感是人生的底层需求。你以为一份工作就能给你安全感,但其实,那份安全感掌握在老板的手里。相反,如果你有自己的IP,就等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安全网。比如新东方的俞敏洪。在“双减”之后,新东方几乎一夜崩塌,很多同行彻底倒闭。但因为他有几十年积累的影响力,他转身开办东方甄选,用直播间重新站了起来。故事提醒我们: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,是你靠影响力和信任换来的。所以,如果你要再进一步,就要持续输出内容,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。无论是写作、短视频还是直播,内容就是你和世界的桥梁。
第三个支点来自经济学。凯恩斯说过:“在长期里,我们都会死。”这句话提醒我们,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。而打工模式最大的限制,就是只能卖一次时间。但IP模式不同,它能让你把能力剥离出来,批量出售。比如你是一个健身教练,如果你只上私教课,你的时间就被锁死在一对一服务上。但如果你把训练方法做成视频、课程、书籍,你就能一对多,甚至一对一万。就像李子柒,她不可能一辈子种田卖农产品,但通过视频,她把生活方式变成了文化IP,最后卖的是品牌、是价值观。故事提醒我们:如果你想走得更远,就要学会沉淀,把自己的经验、技能和故事,转化成可以被复制的产品。
但这种方法也有边界。比如在一些极度依赖专业门槛的行业,单靠自媒体很难替代。医生、律师、科研人员,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专业本身。IP可以锦上添花,但不能完全取代。还有一种情况,如果你只是跟风做,没有真正的热爱与坚持,很容易在内容同质化的浪潮里被淹没。因为IP的本质不是营销,而是长期的信任积累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先建立一个影响力根据地,哪怕只有几百个关注者,你也在为自己存下筹码。想更进一步,就学会持续输出,用内容不断强化信任。再想走得更远,就把经验沉淀下来,做成可复制的产品,让时间为你复利。
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时刻:努力多年却发现,只要公司一句话,你的努力就瞬间清零?如果有,那或许正是你该开始打造个人IP的时候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