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当妈10年后才懂得,顺应天性容易养出又懒又馋又贪玩的孩子,不管永远养不出好孩子……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辛辛苦苦盯着孩子写作业,本来希望他能养成自觉的习惯,结果你一放松,他立马拿起手机打游戏,一玩就是几个小时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焦虑、无力?这不是孩子聪明不聪明的问题,而是管与不管的边界问题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喜欢把“顺应天性”当成育儿的金科玉律。比如听说“要尊重孩子的天性”,于是便彻底放手,幻想孩子能自动自觉。结果呢?孩子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自律,反而更加贪玩。就像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提醒的那句话:“优秀的孩子是管出来的。”这背后反映的,是人性深处的避难趋易。正所谓:“人之初,性本懒。”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,自控力更差,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,他们自然会趋向轻松和享乐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有意识地“管”。你完全可以在学习习惯上设定明确的流程,比如规定固定的学习时间,要求课前预习、课后复盘,甚至在手机使用上订下规则:“写完作业才可以玩半小时手机。”这样既帮孩子建立了边界,又逐渐让他形成正向循环:习惯带来成就感,成就感带来自律,自律又强化习惯。教育学家李玫瑾说过:“父母最大的错误,是该管的不管,不该管的瞎管。”所以,真正的关键不是是否要管,而是管得是否有方向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学会“抓大放小”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注意力资源有限”,意思是人的精力是稀缺的,过度耗在琐碎的小事上,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,也让父母疲惫不堪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把力气用在刀刃上。管孩子的习惯和价值观,少管孩子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。比如收拾书包、整理房间,这些孩子完全能自己做;遇到挫折、矛盾,也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,父母不要急于救场。真正的教育,是在“关键点”上发力,而不是事无巨细的操控。

如果孩子根本没有自律的打算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,重新建立规则。正如《刻意练习》的作者安德斯·艾利克森所说:“真正的成长,是在挑战中逼出潜能。”如果父母始终因为心疼而放任,孩子就会把“放松”当成常态,最后失去长远发展的机会。止损的方法很简单:明确告诉孩子,“有些事情父母不会替你做,如果你选择玩,那就要承担成绩下滑的结果。”教育不是一味的妥协,而是敢于让孩子面对后果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孩子是否懒惰,而是父母是否清楚什么该管,什么不该管。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教育孩子,小时候要管,长大后才能给他翅膀。”愿你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,不再焦虑于眼前的小插曲,而是带着远见和耐心,托住孩子向上的力量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发现孩子一放手就彻底放飞,你会怎么管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