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分享一个很小众,但值得每个人培养的能力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份工作方案,连续加班一周,结果领导临时拍板,说方向要彻底调整;你心里是不是瞬间崩溃?这不是努力白费的问题,而是变化来得太快,而你还没学会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一遇到突发状况就慌了手脚。比如,公司突然合并了部门,原来熟悉的同事走了,新领导上任,他们就陷入抱怨,觉得“自己这么多年白干了”。再比如,原定的旅行因为航班取消被迫延期,他们就整个人心情跌落谷底,甚至迁怒身边人。你会发现,这种情绪背后,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可怕,而是他们的大脑被困在“旧模式”里,迟迟切换不过来。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“固着效应”(fixation effect),即人总是执着于原有方案或想法,哪怕环境早就变了,也依然死守不放。古人有句老话: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意思就是,犹豫不决、固守不变,往往比失败本身更危险。

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呢?本质上是因为大脑的“节能”原则。大脑喜欢稳定,喜欢重复使用过去的经验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出过“系统一”思维,它就是自动化、惯性化的,我们平时遇事的第一反应,几乎都来自这里。但问题在于,当环境突然变化,原有的经验一旦失效,大脑就会卡住,于是恐惧、焦虑和回避就统统冒出来。久而久之,这种习惯会让人陷入一种“压力模式”:一旦遇到挑战,先不是思考解决办法,而是陷入负面情绪。久拖不决,问题不但没解决,还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

那么,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?答案就是一个词——认知灵活性(cognitive flexibility)。这是指人能够在不同观念、不同框架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认知灵活性和大脑海马体的神经元重构密切相关(Smith, 2019,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)。简单来说,如果你能灵活转换思路,海马体就会更容易打破固化的连接方式,帮助你建立新的思维路径,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失败时,能立刻总结经验,转身寻找新的机会,而有些人则会一直沉浸在情绪里走不出来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立刻尝试切换思维。你完全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这不是失败,而是新的入口。”比如,方案被推翻,你不必把它看作“白干”,而可以换一个视角:这次经历至少让你知道哪些方向不可行,省下了未来更大的代价。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:第一,可以减少情绪上的消耗,让自己不至于掉进沮丧的泥潭;第二,可以让注意力回到问题本身,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动。正如社会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在其理性情绪疗法中所强调的:“不是事件本身让我们痛苦,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。”换句话说,第一步就是学会切换看法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主动保持开放性。心理学家Scott Barry Kaufman在《超越自我》一书中提到过,认知灵活性和创造力高度相关。一个人越是开放,越能在不同的观念之间自由切换,也就越能产生新的解决方案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看到机会。比如旅行被打乱,你可能会因此发现一个新的城市;计划被打破,你可能会因此认识到自己还能承受更多挑战。就像《当下的力量》里说的:“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,是对当下的回应方式。”当你用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情况,你会发现,很多所谓的意外,其实是另一种礼物。

如果对方根本没有给你留任何缓冲,比如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、不可避免的裁员,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“心灵花园”。这是一种心灵的备用电源。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中指出,当人沉浸在喜欢的活动中时,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力量。这种体验不依赖外界环境,而完全来自内在。举个例子,如果你平时有唱歌、画画、跑步的习惯,当生活中的压力袭来时,你就能迅速找到一个出口,帮助自己恢复平衡。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也说过:“一个人可以承受任何痛苦,只要他知道其中的意义。”当你有自己热爱的兴趣,生活就不仅是责任,还有趣味;当你知道自己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,外界的打击也就没那么可怕了。

当然,提高认知灵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你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。比如,有意识地换一种自己不常用的方式去应对问题:习惯理性思考的人,可以偶尔尝试用情感去理解别人;习惯直来直去的人,可以试着学会沉默和倾听。这些小小的训练,都是在为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。美国心理学家Steven Hayes提出的“接受与承诺疗法”(ACT)里有一个练习,就是当你陷入僵局时,问自己:“如果换个角度看,这件事还有没有别的可能?”这样,你就能慢慢学会思维的切换。

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拓展自己的视野。比如,你可以尝试参加线上社群、线下活动,去结识一些和你完全不同的人,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。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“接触假说”(Allport, 1954),认为跨群体接触能减少偏见、增加理解。换句话说,当你见过世界的多样性之后,你就不会轻易被眼前的挫折困住。因为你知道,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。

最后,我们还需要改变对“结果”的执念。很多时候,我们难以应对压力,是因为我们太过在意结果。可是,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达到某个终点,而在于你经历的过程。就像玩游戏,真正的乐趣从来不在于通关,而在于一路上打怪升级的体验。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曾说过:“生活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是一种需要经历的过程。”当你把人生视为一个过程,而不是一场必须赢的比赛,你自然就会轻松许多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计划被打乱,而是你能不能快速调整,能不能灵活切换。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能屈能伸者,方能立于不败之地。”愿你在人生的各种变故中,不再被情绪牵绊,而是能带着松弛感去应对,带着轻盈心态去前行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下一次你的计划突然被打乱,你会继续沮丧,还是试着笑一笑,说一句“那就重新来过”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