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觉得,要做好一件事,需要花很长时间的时候怎么办?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突然对一件想做的事燃起热情,比如开始学一门乐器,或者坚持健身,或者写文章打算经营自己的自媒体。第一天,你摩拳擦掌,觉得自己一定能坚持下去。第二天,你还能保持动力。可到了一周后,你望着进度条,觉得太慢了。一个月后,你发现成果还远远没有达到期待,于是心里冒出一句话:这也太久了吧,算了吧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焦躁甚至有点绝望?这不是耐力不足的问题,而是对“时间感”的错误理解问题。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。比如减肥这件事,很多人抱着“一周瘦十斤”的想法开始,结果三天没见效果,就心灰意冷,最后恢复原样。再比如学习写作,刚开始兴致勃勃写了几篇文章,觉得无人关注,就觉得自己没有天赋。这背后反映的,是心理学上的“即时满足偏差”,人类天生希望回报立刻到来,而不愿等待长远积累。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的“棉花糖实验”早就验证了这一点:那些能忍住不立即吃棉花糖、而选择等待的孩子,成年后在学业和职业上的成就往往更高。正所谓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凡是值得做的事,本就需要时间慢慢堆积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换个角度看待时间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两年三年不是多长,不过是时间正常流逝的一个片段。”这样既能缓解焦虑,又能重新建立信心。比如健身,从开始到身材有明显改变,通常要半年甚至一年。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在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坚持规律运动六个月以上的人群,身体代谢和心理状态会出现显著改善,但这种效果在前三个月并不明显。换句话说,你必须允许时间沉淀,耐心等待结果显现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把长周期切割成可操作的小周期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时间折射”,意思是当目标太遥远,人容易失去感知,反而通过短期目标能保持动力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把三年的目标拆解成三个月、三周甚至三天的小步骤。比如减肥,不要盯着“减掉30斤”这个终点,而是设定“本周坚持每天走一万步”。《原子习惯》作者詹姆斯·克利尔说过:“你不会突然决定改变人生,你只是在一次次微小的选择中,逐渐塑造了另一种自己。”
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坚持,比如很多人开始时就说“我试试看”,心态已经是一种试探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,不要浪费精力。正如查尔斯·杜希格在《习惯的力量》里说的:“真正的改变不是靠意志力硬撑,而是靠系统和环境的重构。”如果你根本不打算改变环境,不愿意付出时间成本,那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不要开始,以免陷入一边自责一边放弃的恶性循环。
回到现实,我们会发现,任何一件看似漫长的事情,往往在“假设回到过去”的思考中显得简单。假设你现在是2025年,你回头看2022年的自己,如果那时就开始健身,现在的你是不是已经拥有理想的身材?如果那时开始写作,现在的你是不是已经积累了几百篇文章?时间总是会过去,差别在于你用它做了什么。社会学上有个有趣的说法:“十年后你一定会老十岁,但是否更优秀,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。”
再用“假设未来已到”的思维去思考。假设三年后,你已经到了2028年,那一年必然会到来,因为时间从来不会停下。那时候的你,是继续抱怨自己拖延不前,还是早已悄悄成为一个高手?关键取决于此刻的你,是不是愿意每天迈出那一点点脚步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提出过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,她认为:真正的高手不是天赋卓越,而是能把长时间的努力内化为成长的一部分。换句话说,三年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三年后你还是停留在原地。
你再想想,两三年真的久吗?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已经度过了很多个两三年。小学六年,初高中六年,大学四年,这些阶段在当时都觉得无比漫长,可如今回头看,不过弹指一瞬。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3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.6岁。这意味着,每个人大概率还有几十个“两三年”。你害怕的不是时间漫长,而是害怕漫长中自己没有成长。
所以,当你觉得一件事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好时,不妨用这样一种心态:与其焦虑,不如行动;与其抱怨,不如等待。耐心,本就是时间给成功者最好的奖赏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需要多少时间,而是你是否愿意把时间变成朋友。正如哲学家叔本华说过:“人类最大的愚蠢,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浪费时间。”愿你在面对漫长工程时,不再被恐惧困住,而是学会等待,学会坚持,学会让时间成为你最忠实的盟友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现在就开始做那件你觉得很难、很久的大事,三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自己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