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92岁许倬云给年轻人的建议:不要糟蹋自己,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二十五岁,熬夜加班到凌晨两点,第二天照常去上班,地铁里挤得你透不过气。刷手机时,你看到朋友圈里同龄人有人刚买房,有人出国留学,有人创业融资,而你只是默默低头,突然觉得自己格外渺小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慌?是不是有点怀疑自己的人生方向?这不是一时的焦虑,而是更深层次的迷茫:你怕被这个世界抛下,怕自己不够好,更怕在追逐的过程中糟蹋了自己。

这不是单纯的努力不努力的问题,而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在一个快速转变、欲望横流的时代,如何保持自我,不屈服于外界的裹挟?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“世界太快”当作借口。比如身边常见的案例:刚毕业的年轻人,没熬过几次通宵,就抱怨职场太卷,索性选择摆烂;也有人一边喊着内卷,一边在短视频里刷到凌晨,消耗掉所有注意力。美国心理学家巴里·施瓦茨在《选择的悖论》中指出:当人面临过多选择时,反而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力感。这正是当下年轻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。看似是生活节奏加快,其实是我们在被动接受世界推着走。正所谓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心若浮躁,就容易迷失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主动经营自己的小环境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这周末别一个人窝在家,我们去见见朋友。”哪怕只是和同学喝杯咖啡,聊聊近况,也会让你觉得世界不只是冷冰冰的KPI和deadline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拥有稳定社交关系的人,患抑郁的风险比孤立的人低48%(来源: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》2010年)。这意味着,和人建立小圈子,哪怕只有一两个知心人,就能显著减轻迷茫和孤独。你会发现,这样既获得了情绪支撑,又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建立“长远视角”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延迟满足”,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在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中提出。实验告诉我们:能为未来做准备,能克制短期诱惑的人,往往在事业和生活上更成功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承认世界的不确定,同时培养自己与不确定性共处的能力。比如面对科技快速发展,不要只是害怕“人工智能要抢走工作”,而要思考:我能在哪些地方借助科技提升自己的价值?当你把眼光放长远,就不会轻易被当下的慌乱压垮。正如许倬云先生在《往里走,安顿自己》中说的:“你要理解,你是完整的人,不是儿童。”真正的成长,是带着不安继续走下去,而不是停在原地。

但如果你发现,对方根本没打算给你喘息的空间,社会环境依旧冷漠,人际关系依旧脆弱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。止损的意思不是放弃,而是学会收回被消耗的自己。比如,学会在信息洪流中关闭无意义的推送,学会和“消耗型关系”保持距离,学会说“不”。正如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里说的:“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。”不要把自己困在虚假的忙碌里。止损,恰恰是为了留住能量,把心力用在值得的地方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世界太快”,而是“你如何安顿自己”。不是表面的焦虑,而是本质上的自我糟蹋。如果你被欲望绑架,被自怜困住,被比较裹挟,你就会在浪潮中迷失。但如果你能经营小圈子,能延迟满足,能懂得止损,你就能在大浪里站稳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愿你在快速变动的时代,不再只是被推着走,而是带着清明与自重,活成一个完整的人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遇到世界的裹挟,你会怎么选择?是屈服,还是守住自己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