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全球排名前10的“深度休息”方法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
周五晚上,你终于关掉电脑,想给自己放个假。你瘫在沙发上,手机刷了两小时短视频,剧也看了三集,零食吃了一堆。可当你合上眼睛准备睡觉时,你发现身体还是累,脑子还是乱,甚至比白天更空虚。你会不会有过这样的感觉:我明明什么都没做啊,为什么还觉得更累了?

这不是表面的问题,不是因为你没有“休息”。真正的原因在于,你的休息方式,从一开始就没触碰到本质。休息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,而是质量的问题。真正能让人恢复的,不是消耗注意力的娱乐,而是能让身体和心灵同步充电的“深度休息”。

英国心理学家克劳迪娅·哈蒙德(Claudia Hammond)在《深度休息: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》里说过:“我们想要更多的休息;我们可能也在休息;但我们依然感到没有休息好。”这是她和剑桥大学一起发起的全球“Rest Test”的结论,覆盖了135个国家、18000人。结果显示,全世界的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:为什么我越休息,越觉得累?
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放松,比如刷手机、看电视。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里指出的那样:人类天生会寻找即时的快感,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,可以让我们短暂忘记自己的焦虑。但问题是,这种方式消耗的注意力,比我们以为的更多。大脑没有停机,它在处理信息、比较、投射,就像电脑后台开了十几个应用,一直运转不息。看似放松,实则消耗。

社会学上有个有趣的现象,叫做“休息赤字”。研究表明,现代人平均每天有3小时零散的“空档时间”,但真正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休息,不到30分钟。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我们误把“分心”当成“休息”。我们想用娱乐去缓解疲惫,可娱乐带来的兴奋和感官刺激,最终只会让神经系统更加紧张。就像古语说的:“劳心者逸,逸而不休,反为劳。”

那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有意识地选择“真正能放松的方式”。比如正念。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,每天哪怕花十分钟做正念呼吸练习,都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。你完全可以在地铁上对自己说:“我现在只关注呼吸,不管消息提醒。”这样既能让神经系统获得缓冲,又能让你重新掌握注意力的主动权。看似小动作,却是大智慧。

我有个朋友,创业多年,每天焦头烂额。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一到晚上就疯狂追剧,越追越精神,睡得更差。后来他换了一种方式,每天睡前用正念app练习十五分钟。起初他觉得无聊,但坚持一个月后,他惊讶地发现自己不再靠剧集麻醉,反而更快入睡。这个变化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而在于质的转变。

第二种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处理——主动创造与自然的连接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注意力恢复理论”(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),由卡普兰夫妇提出。他们发现,自然环境能让我们的注意力自动恢复,因为自然中的刺激是“柔和的吸引”,它不会像手机那样强行抓取我们的注意力,而是让人轻柔地投入其中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走进自然,把注意力交还给风、树和水。

换个角度想,你上一次安静地走进公园是什么时候?不是跑步打卡,不是带着耳机听课,而是真正走进去,闻一闻草的味道,看着阳光透过叶子斑驳下来。日本有个概念叫“森林浴”,他们甚至把它作为医疗处方推荐给抑郁症患者。发表在《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》上的一项实验显示,仅仅在森林里待15分钟,就能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,改善心率和血压。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。

有一次,我在北京工作极度焦虑,整个人像卡住的机器。那天晚上我没有加班,反而绕着小区外面走了40分钟。路灯下的树影,秋天的风,甚至路过烧烤摊的烟火气,都让我觉得自己重新回到真实的世界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真正的休息,不是逃避,而是回到生命本身。

如果你再往深里想,就会发现第三种方法其实是“独处”。马斯洛在《动机与人格》里提到,自我实现的人往往珍惜独处,因为独处不是孤独,而是回到自我。现代社会推崇高效率、高连接,但我们常常忘了,没有独处,就没有真正的思考。独处给你机会梳理情绪,听到内心的声音。

心理学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。美国心理学家拉斯金(Christopher R. Long)曾做过一个研究,发现人们在独处时,创造力和洞察力显著提升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总是被群聊、消息和会议淹没,你就永远在被动应付,而无法主动创造。真正的休息,就是在安静中整理自己的思想。

但如果对方根本没打算给你这样的空间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什么意思?如果你发现自己用手机放松,结果只让自己更累,那就干脆设置一个物理隔离,比如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。正如《自控力》作者凯利·麦格尼格尔说的:“我们常常高估意志力,低估环境。”与其硬撑着控制自己,不如直接换掉环境。

我有个学生,每次熬夜看剧,第二天都后悔不迭。后来她学会了用“止损法”:睡前把电视电源线直接拔掉。刚开始觉得夸张,但坚持几周后,她不仅睡得更好,第二天工作效率也提升。止损的本质,不是压抑欲望,而是承认人性,并提前设计逃生通道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休息了多久,而是你是否真正进入了深度休息。不是表面上的放松,而是本质上的修复。心理学家索尼娅·柳博米尔斯基在《幸福的方法》中写过:“幸福不是努力追逐的副产品,而是日常选择的累积。”休息也是如此。

愿你在下班后的夜晚,不再用无效的娱乐麻痹自己,而是真正学会阅读、独处、走进自然,让身体和心灵一起回到平衡。愿你不再被“休息赤字”困扰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度休息方式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今晚只给自己30分钟休息,你会选择怎么做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