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永浩淘宝首播,但不想当“一哥” l 独家对话“交个朋友”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杭州滨江西狐科技园,灯光打在巨幅海报上,罗永浩的脸格外清晰。楼下,品牌方来来往往,手机里一边刷着时间,一边盯着直播间的预热画面。工作人员守在电脑前,眼睛一刻不离屏幕。再过十分钟,老罗就要在淘宝直播首秀。

你心里是不是也觉得熟悉?一个人从舞台跌落,又在另一个舞台重新站起来。几年前他是“相声式”卖手机的创业者,如今他成了中国最受关注的带货主播之一。表面上这是直播带货的故事,但背后却是另一个更本质的矛盾:在流量竞争激烈的今天,一个人究竟该选择做“第一”,还是选择走一条更长远、更机构化的道路?

这不是一个平台的问题,而是商业逻辑的问题。

10月24日晚六点,罗永浩准时亮相。“淘宝直播的朋友们,我来了。”这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开场。仅仅一个小时,直播间观看人次就突破550万,两小时后轻松破千万。很多人说,这证明了老罗依然是流量的王者。但更耐人寻味的是,他本人和团队却反复强调:“我们不想做一哥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反常识。商业世界不是一直在拼“第一”吗?谁不想当头部?可事实是,过于依赖头部,意味着过于依赖某一个人的光环。一旦这个人掉队,整个机构都会被拖下水。心理学家马修·赛义德在《异类的成功密码》里提到过一个现象:当一个团队过度依赖单一明星,整体韧性反而会变弱。换句话说,真正长久的,不是“一哥”,而是“体系”。

其实,这也是当下直播电商的真实写照。李佳琦的直播间曾经因为停播事件全网热议,那一刻大家突然意识到:如果一个产业的命运全部压在一个主播身上,那风险有多大。而东方甄选之所以能爆发,并不是因为单一主播,而是因为“机构化运营”,让整个团队有多条腿走路。交个朋友显然也看明白了这一点。

你会发现,罗永浩在抖音的出镜时间越来越少。交个朋友公开的数据是,他的上播时间不足3%,贡献的销售额不到5%。换句话说,他已经主动把自己淡出到一个“符号”,而不是全部。这背后是一种商业上的止损意识。与其让一个人承担全部,不如把流量分散,把运营做成一个“超级百货商店”。
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学会“不要沉迷于短期的流量崇拜”。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区分了“系统1”和“系统2”。系统1追求即时反馈,喜欢看眼前的数字飙升,就像直播间那一瞬间的成交额;系统2则是缓慢的、理性的,关注长远的复利效应。如果你只追求“今天第一”,那你很容易被系统1牵着走,做出短视的决定。而真正的智慧,是把更多时间交给系统2。

你完全可以这样理解:“一哥”的位置是别人能给的,但机构化的根基却只能靠自己打。就像老罗在直播间遇到bug,立刻当众批评团队,甚至道歉、加量补偿。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维护了信任感,更是在塑造团队文化——我们不是依赖一个人,而是依赖一个系统。这样做的结果,是消费者会觉得靠谱,商家会觉得安心。

第二种方法,其实是更升维的战略——跨平台布局。社会学里有个概念叫“结构洞”,由罗纳德·伯特提出。他指出,当一个人或组织能连接不同的网络节点,就能在中间获得更大的话语权。今天的直播电商正是如此。过去抖音、淘宝、快手各自为阵,如今“拆墙破壁”正在发生。快手重新开放淘宝联盟,东方甄选从抖音到自建app,李佳琦跑到微信小程序支摊子,这些都是典型的结构洞策略。

换句话说,不要只依赖一个池塘养鱼,而要学会在不同河流之间游走。对交个朋友来说,抖音已经不再是唯一阵地,淘宝是新的入口,未来可能还有快手、微信。跨平台意味着风险分散,也意味着更大的增长空间。这不是表面上的流量切换,而是本质上的战略延伸。

心理学上还有个词叫“多元自我”,由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·马尔西亚提出。一个人如果只有单一身份,一旦这条身份受挫,就会陷入深度焦虑。而如果他有多个身份,他的心理韧性就更强。企业也是一样。如果交个朋友只有“罗永浩”这一条身份,那风险巨大。但如果它有多个主播矩阵、多平台布局,它就有更多的缓冲。

第三种方法,其实是最本质的止损——主动放弃“一哥心态”。美国学者吉姆·柯林斯在《基业长青》中写过一句话:“伟大的公司不是因为追求第一,而是因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。”当一个行业都在争头部的时候,敢于放弃头部,专注于“机构化”,反而能走得更稳。这也是交个朋友的选择。

很多人以为,放弃争第一就是认输。可事实恰恰相反,这是更高维度的博弈。因为当你不再执着于“第一”的幻觉,你才有机会建立一个真正不依赖单点的系统。长远来看,这才是最好的止损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罗永浩能不能成为淘宝“一哥”,而是交个朋友能不能在这个行业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期坐标。就像经济学家约瑟夫·熊彼特在《资本主义、社会主义与民主》中所说:“创新不是在平稳的海面上,而是在不断的破坏和重建中发生的。”直播电商的未来,不会属于某一个人,而会属于那些能不断重建自己结构的机构。

愿你在面对选择时,也不要只盯着眼前的“第一”,而是学会搭建属于自己的体系。愿你在生活和职场中,都能从容应对短期的波动,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期安全感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你也必须在“当下第一”和“长期体系”之间做选择,你会怎么做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