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最大的“内卷”,莫过于“有高层无高管”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刚入职一家看似风光的大公司,抬头望去,组织架构图密密麻麻,副总、总监、总裁助理,一个比一个头衔响亮。可没过几天你就发现,很多高层会议其实就是老板一个人说话,其他人点头附和,或者彼此争论半天,也拿不出实际方案。最后,决定权还是落在老板手里。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奇怪?公司明明有一堆高层,为什么真正的高管作用几乎没有?这不是高层数量不够的问题,而是根本没有“高管”的问题。所谓“有高层无高管”,才是企业最大的内卷。
你会发现,很多企业不是缺少人,而是缺少真正能承担责任、拍板决策的人。看似热闹的班子,实际上谁也说服不了谁,谁也不敢真正为结果负责。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“责任分散效应”。拉塔尼和达利在1968年的研究发现,当责任在多人之间被稀释,每个人的投入反而会下降。放在企业里,就是“人人有头衔,人人没担当”。老板累到焦头烂额,中层骨干心累到想辞职,这才是企业真正的致命伤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老板喜欢“一个脑袋六个胳膊”。他们很厉害,眼光准,判断快,但问题是公司里其他高层只是他的延伸手臂,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。结果就是“伪高管”——挂着头衔,做着助手的活。正所谓《韩非子》里说的:“独智者,危也。”只有一个人聪明,组织必然危险。因为一棵大树下面,很难长出新的草。这样的公司,看似高大,其实根基脆弱。
那怎么办?第一种办法,是在团队内部建立真正的“班子文化”。真正的班子,不是台上互相争斗,而是关起门来能拍桌子,出门口一致对外。很多优秀企业的高层,都遵循一个潜规则:内部可以吵,外部必须齐。你完全可以在会议上说:“我不同意这个方案。”但一旦集体拍板,就必须全力支持。这样既能保持团队的思辨力量,又能对外形成合力。华为就非常重视这一点。任正非说过:“在公开场合,高层不能互相拆台。”这就是班子真正的底线。
第二种办法,是在决策机制中引入“少数人商量”。宋代林逋在《省心录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谋可寡而不可众。”意思是重要的谋划,不能人太多。因为人多就会吵,人多就会泄密,人多就难以收敛。很多大企业的经验是:多数人讨论,少数人商量,老板拍板,个人负责。心理学上称之为“群体思维控制”,只有核心小范围充分讨论,才能形成真正有质量的决策。你要学会区分:哪些事适合开放讨论,哪些事必须少数人拍板。
第三种办法,则是升维思考——用“人才密度”取代“头衔堆积”。奈飞在《奈飞文化手册》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理念:公司不靠规章制度,而靠人才密度。什么意思?就是团队里不能只有一个聪明人,而是要保证多数人都能独立作战。小米在七年时间冲进世界五百强,背后的逻辑就是“七个大脑袋”。雷军可以救火,但如果每一块业务都塌方,他再强也救不过来。企业真正需要的,不是几个响亮的title,而是每一个关键岗位,都有人能独当一面。
当然,有时候也要学会止损。如果团队成员能力明显不匹配,价值观也不契合,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果断调整。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里说过:“用人最大的浪费,就是让不合适的人做不合适的事。”很多老板舍不得,觉得养了这么多年,怎么舍得换?可真正的代价,是整个团队效率的下滑。一个不匹配的人待在核心岗位上,不仅做不出成绩,还会拖累整个班子的信任。越早止损,越能为组织赢得未来。
所以你看,企业的问题不在于“有没有高层”,而在于“有没有高管”。真正的高管,不是挂名的副总,而是能顶住压力、敢于决断的人;不是嘴上喊理念,而是能把业务做成的人;不是光会批评别人,而是能在关键时刻冲上去的人。就像《孙子兵法》里说的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一个班子如果人人都是真正的高管,哪怕企业处在寒冬,也能一起抱团取暖,拼出一条活路。
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表面上的“团队人数多少”,而是本质上的“团队质量如何”。一个高层能不能真正成为高管,决定了企业能不能穿越周期。正如柳传志当年总结的:“定战略、搭班子、带队伍。”这三句话听起来简单,却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铁律。愿你在工作中,不再困惑于虚假的热闹,而是能看到真正的本质:人才的密度,班子的质量,才是企业的护城河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只是“有高层无高管”,你会选择继续留在其中,还是去寻找一个真正有班子的地方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