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员反馈:“加入新媒体圈,思路打开了,机会就变多了,钱也就来了!”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每天都在努力,写方案、跑客户、做内容,忙到深夜,却依旧觉得收入有限,机会不多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很委屈?好像自己明明很努力,却总被困在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下。你以为这是个人能力问题,其实不是。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表面上是你缺少资源和技巧,本质上是你缺少一个打开思路的圈子。一个人走得再快,也抵不过一群人走得更远。那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习惯了在原有的小圈子里打转。他们天天抱怨环境,觉得“时代不好”,觉得“机会都被别人拿走了”,可是真正去行动、去链接更大资源的机会,他们自己拒绝了。心理学家库尔特·勒温曾经提出一个“场论”: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。换句话说,你能走多远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在的场。你在什么样的圈子,就会被什么样的思维塑造。正所谓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如果你身边的人只会抱怨,你也很难生出激情;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进步,你自然也不甘落后。
我们先说第一个方法,就是让自己暴露在更大的视野中。比如加入一个成长型的圈子。你完全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我愿意付费,买的不是课程,而是打开思路的钥匙。”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“曝光效应”,由心理学家罗伯特·扎荣茨提出。他发现,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,会因为反复接触而逐渐变得正面。也就是说,当你长期浸泡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中,你自然会更容易接受新鲜的观念,更容易生发行动的动力。就像变现圈成员糖糖说的:“加入圈子,思路打开了,机会就变多了,钱也就来了。”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心理学上的集体效应在发挥作用。你一旦走进不同的环境,你的思维就会被重塑。
第二个方法,是理解圈子的真正价值。很多人加入一个社群,期待的是“立竿见影”的结果。可现实中,真正的价值往往在于“长期浸泡”。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《弱关系的力量》中提出过一个著名观点:真正能给你带来新机会的,不是你身边的强关系(亲密的朋友和同事),而是那些远一点的、看似松散的弱关系。因为他们能接触到和你完全不同的信息,能把你带入你原本无法触及的领域。所以,加入一个优质圈子,哪怕一开始你觉得“收获不明显”,但长期累积下来的弱关系,就可能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。换句话说,你要学会用投资的心态,而不是消费的心态去看待学习与社交。
第三个方法,则是更智慧的选择——主动贡献,而不仅仅是被动吸收。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“公共物品困境”,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只想获取,而不愿意贡献,那么资源会迅速枯竭。但一个圈子能长期活力满满,靠的就是成员间的正向循环。心理学家马斯洛在《动机与人格》里说过:“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,是自我实现。”当你在圈子里,不仅仅索取,还能分享经验、帮助别人,其实就是在实现自我价值。这种正循环会让你更快获得尊重和机会。你可能以为“我现在还没成果,贡献不了什么”,但事实是,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维度上给予别人价值。可能是一个工具的分享,可能是一点经验的复盘,甚至可能是一句鼓励。你越主动,圈子给你的反馈就越大。
当然,如果你发现一个圈子本身没有营养,或者根本不是你需要的,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果断止损。正如彼得·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中说的:“最重要的,不是把事情做对,而是把正确的事情做对。”你不能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,就不舍得离开。那是典型的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如果一个圈子让你只感到焦虑和消耗,而没有成长和突破,那就别犹豫,转身离开。人生的路很长,值得你长期沉淀的圈子不止一个。止损,不是失败,而是让资源回流到更有价值的地方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赚钱难,而是你是否给了自己足够的思维空间。钱只是结果,思维和圈层才是底层逻辑。正如查尔斯·琼斯所说:“你五年后会成为怎样的人,取决于两件事:你读的书,和你身边的人。”愿你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,不再局限于孤军奋战,而是敢于进入新的场域,去拥抱更大的思维,去链接更多的机会。机会从来不会凭空出现,它们藏在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里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