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盛和夫:比努力更重要的,是改变你的思维方式
2025-08-28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周一的早高峰,你 squeezed 在地铁里,耳机里放着励志的播客。你暗暗对自己说,这周一定要努力。可真正到了办公室,工作没多久,你又陷入了熟悉的疲惫:敷衍会议,机械敲字,心里一边吐槽领导,一边想着发工资那天早点到来。你是不是会觉得,这样努力下去,好像永远没有出头之日?这不是你不够努力的问题,而是你没换掉那个最关键的思维方式。努力只是一种“量”,而思维方式才是决定你人生“质”的钥匙。
稻盛和夫在《活法》里提出过一个著名公式:成功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。他说,如果思维方式是负的,那么不管你的能力和热情有多强,结果都可能是负数。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道破了我们大多数人困境的根源。我们总觉得“再努力一点”就够了,可实际上,如果方向错了,越努力,越偏离目标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责任推给环境。比如,埋怨工作不公,抱怨领导偏心,看到别人升职加薪就愤愤不平。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曾提出“习得性无助”理论: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挫败感中,会逐渐丧失改变现状的信心,最后干脆躺平。稻盛和夫小时候家境贫寒,还患过重病,按理说他更该认命。但他没有。他在濒临破产的工厂里,反而拼命研发新材料,把锅碗瓢盆搬进实验室,困了就在地上睡。最终靠着“镁橄榄石”材料救了公司,也打开了自己的人生局面。正所谓:“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。”这是《孟子》里的一句话。意思是,唯有被困住心志,被考验意志,人才会有所成就。
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种方法就是转变你对工作的态度。很多人说“我拿多少钱干多少活”,听起来很公平,其实是最亏的思维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既然要做,就做到最好。”稻盛和夫当年没有把自己当“打工人”,而是把公司当成命运共同体。这种转念的结果是,你不再是“交换劳力的机器”,而是“创造价值的人”。价值一旦被看到,机会就会主动找上你。
第二种方法,则是升维思考。稻盛和夫强调“利他心”,他说过:“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利他心,命运一定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变。”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互惠原则”,由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《影响力》一书中提出。意思是人们会倾向于回报别人的善意。曹德旺年轻时修板车的故事就是例子:别人只想着讨薪,他却主动帮忙,结果得到三倍补偿,还被扶了一把生意。换句话说,你越是想着如何帮助别人,别人越会在你需要时推你一把。这种思维,本质上是“长期利己”的智慧。
第三种方法,是勇敢打破囚徒思维。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里写过“洞穴寓言”:囚犯们只看见墙上的影子,以为那就是真实,直到有人走出去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。可是,很多囚犯宁愿杀死“说真话的人”,也不愿承认自己错了。现实生活里,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困在“影子”里?工作遇到瓶颈,还没开始尝试就先说“不行”;生活遇到挫折,别人伸手拉你,你却觉得“没用”。稻盛和夫要是认定自己出身贫寒、命运不公,他早就停步不前了。任正非也说过:“给我提建议的,奖励十万;当面骂我的,奖励一百万。”这不是哗众取宠,而是提醒员工要打破思维的牢笼。一个人要想突破,必须先突破自己脑中的围墙。
但话说回来,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愿改变思维方式呢?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止损。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解释过“沉没成本效应”:人们明知一件事没价值了,却因为已经投入太多,不愿意放弃。可是,稻盛和夫提醒过我们:真正的智慧,是懂得抽身。你要明白,错的思维方式,就像漏水的桶,再努力也只会白白流失。正如本杰明·富兰克林说的:“诚实是最好的策略。”如果你一直骗自己,那人生只会越走越窄。止损,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。
回头看,困住大多数人的,不是没努力,而是内耗。稻盛和夫年轻时因为担心被传染肺结核,天天胡思乱想,结果真的病倒了。他后来才明白:“不是叔叔传染了我,而是我的胡思乱想传染了自己。”这和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里说的一样:“那些你担忧的事情,99%都不会发生。”与其陷在无谓的焦虑中,不如马上去做点实事。就像那句俗话:“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,而是鞋里的小石子。”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够不够努力,而是你的思维方向正不正确。稻盛和夫的人生公式告诉我们:能力可以培养,热情可以燃烧,但只有思维方式决定你能不能把这两者转化为结果。正如尼采所说: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,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。”愿你在未来的每一天里,不再被打工思维困住,不再被内耗思维束缚,而是用正确的思维方式,让努力真正开花结果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