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执行力,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:4招让你执行力爆棚!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你和朋友聚餐,聊到副业赚钱。有人兴致勃勃地说要做视频号,有人说要学写作变现,有人说要学编程转行。大家举杯碰了一圈,个个像点燃的火把。但过了一周,你发现朋友圈安静如初,没有人更新视频,没有人发文章,没有人报课程。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好笑?大家说得那么热闹,怎么一个行动的都没有?这不是热情的问题,而是执行力的问题。表面看是没空、没准备好,本质上是缺乏把想法落实的能力。

其实,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关键的差距。想法人人都有,机会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,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跑了出来?心理学家库尔特·勒温提出过一个“意向—行动缺口”(intention-action gap)的概念,说的是人们常常有很好的意图,却难以落实到行动中。你每天都有无数次“我该去做点什么”的念头,但99%的念头都死在脑海里。真正拉开差距的,就是那1%能动起来的人。

生活中你会发现,总有人喜欢说“我也想”,但从来没做过。比如朋友说要减肥,连健身卡都没办;同事说要学英语,连单词本都没翻开;亲戚说要做点副业,连账号都没注册。这种现象,心理学上叫“拖延症”,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·斯蒂尔(Piers Steel)在研究中指出,拖延的根源往往是自我怀疑和对结果的不确定。换句话说,很多人不是没想法,而是被自己否定了。正所谓《荀子》里说的: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”

那怎么改变呢?第一个办法,就是学会“先干了再说”。你完全可以这样对自己说:“不管靠不靠谱,先给我干起来。”心理学有个著名的“蔡格尼克效应”,说的是未完成的事情,会在你脑海里挥之不去,促使你继续完成。你注册了一个视频号,哪怕只有一个粉丝,你都会忍不住想再更新一条视频。你去跑了第一次步,哪怕跑得气喘吁吁,你也会想着明天能不能多跑一百米。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动力,而不是等动力来了才行动。

第二个办法,是从小目标开始,而不是一下子压垮自己。美国行为科学家B.J. Fogg提出过一个“小习惯理论”,他强调要把目标拆到不能拒绝的程度。比如你想做俯卧撑,那就先定一个目标:每天做一个。如果只做一个也行,但大多数时候你会顺手多做几个。这样正反馈会不断叠加,让行动变得轻松。很多人失败,就是因为一上来给自己设了个过大的目标,比如三个月减掉三十斤,或者三年写完一本书。目标太大,反而成了心理负担。小目标,是走向大目标的唯一通道。

第三个办法,是接受“永远不会准备好”的现实。你以为准备充分了才开始,但真相是准备永远不可能充分。正如《精益创业》的作者埃里克·莱斯说过:“如果你不觉得产品发布时有点丢脸,那你就是发布得太晚了。”生活也是如此。你想做视频,背景光线不够好?先拍一条再说。你想做播客,设备不专业?先录一段再说。你想创业,商业模式还不清晰?先找十个客户试试。等到完全准备好了,机会早就飞走了。真正聪明的人,都是边干边优化,问题都是在路上一个个解决的。

第四个办法,是习惯列计划,即使你不一定严格遵守。计划的作用,不是保证百分百完成,而是把想法变成可执行的动作。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在研究现代组织时,强调“理性化”的重要性。你把一个模糊的目标写下来,拆成两三步,就已经比单纯想象时清晰了。比如你想写文章,那就写下:今天晚上写300字,明天写500字,周末写完一篇完整文章。这个小计划会让你的大目标不再虚无缥缈,而是一步步具体可行。

当然,如果对方根本没有行动的打算,你能做的最好选择就是止损。很多人以为自己缺乏执行力,其实是根本没有真正想要。比如你嘴上说要学钢琴,但其实只是幻想自己坐在琴前的样子。这种情况下,最好的做法是承认自己没那么想要,而不是一再自责。正如心理学大师卡尔·罗杰斯在《成为一个人》中说的:“当我真正接受自己的时候,我才能改变。”接受“我其实不想要”,本身也是一种清醒。别再浪费时间在不想要的事情上,把有限的执行力用在真正渴望的目标上。

所以,你会发现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根本不是天赋的差距,而是执行力的差距。一个人整天想着机会,结果什么也没做;另一个人哪怕想法不够完美,但他敢于动手尝试,于是走得越来越远。三流的想法配上一流的执行,往往比一流的想法配三流的执行更有价值。正如拿破仑说过的:“一支军队的强大不在于战术,而在于执行。”这句话,放在人生同样成立。

愿你在未来的每一天,不再困在“想”与“不敢”的拉扯里,而是学会先动手,再修正。人生的大门不是等出来的,而是推出来的。如果今天你还有一个想法在脑子里反复打转,不如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行动——哪怕只是写下第一行字,哪怕只是注册一个账号。因为一旦你开始,人生的惯性就会帮你继续走下去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