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对话冯唐:想成事,就要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满怀期待地做了一个项目,结果上线当天无人问津;你兴冲冲写了一本书,却在排行榜上找不到影子;你拼尽全力投了几十份简历,却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很挫败?仿佛努力都是白费的,人生开了个玩笑。你以为这是能力不够,其实不是。这不是表面问题,而是本质问题。表面上是结果没达到预期,本质上是我们在心态上不够稳、不够勇敢、不够厚脸皮。那到底该怎么办?接下来我们一步步聊。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着急。他们恨不得立刻看到结果,马上得到反馈。一旦事情进展缓慢,就心慌意乱,甚至怀疑自己。心理学里有个“即时满足”概念,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在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中发现,能延迟满足的孩子,往往在未来学业和事业中表现更好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懂得等待,懂得过程需要时间。就像冯唐说的:“创业不苦十年,不叫创业。”好事总是多磨。着急的人,只会在半途就把希望掐灭。
我们先说第一个方法,就是学会放下急躁,给时间以时间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允许自己慢一点,但不能停下来。”当年冯唐写《万物生长》,被二十多家出版社拒绝,出版后也无人问津。他本可以气馁放弃,可他没有。他选择继续写、继续磨、继续走下去。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一书中指出:“成长型思维的人,把失败看作学习的过程,而不是终点。”换句话说,不着急,不是停滞,而是稳步前行。结果往往在你耐心走过的那段时间里悄然酝酿。
第二个方法,是学会不害怕,尤其是不害怕结果。我们害怕失败,害怕别人质疑,害怕辛苦得不到回报。但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艾利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——理性情绪疗法(REBT),他认为,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。一次失败,你可以解读成“我不行”,也可以解读成“我学到了”。这就是差别。冯唐当医生时,面对卵巢癌患者,知道五年生存率只有50%,但依旧坚持。因为他相信,哪怕把存活率从50%提高到70%,也是一份了不起的价值。人最大的勇气,不是无所畏惧,而是知道害怕,却依然选择继续。
第三个方法,是学会不要脸。很多人听到这三个字会皱眉,觉得不体面。但不要脸,不是没有底线,而是敢于突破心理的羞耻感。社会学家戈夫曼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里提到,人总是在社会舞台上表演,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,就会活得拘谨。可现实是,别人根本没你想的那么关注你。你觉得丢脸的事,在别人眼里往往转瞬即忘。冯唐当年为了推销《18岁给我一个姑娘》,一个月跑了15座城市,见了一百家媒体,带着易拉宝推销,完全放下了所谓作家的架子。结果呢?书火了,他也找到了和读者沟通的方式。不要脸,其实就是敢于行动,敢于摊开自己。
当然,如果你遇到的是环境本身就不对劲,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止损。经济学里有个“沉没成本谬误”,意思是很多人因为已经投入了,就舍不得放弃,结果越陷越深。俞敏洪在《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》里写过,当年新东方差点倒闭,他差点坚持在一个错误的方向死扛下去。最后他猛然醒悟,果断调整,才有了今天的新东方。止损,不是认输,而是聪明。真正成事的人,不会和烂局死磕,而是懂得抽身,把精力放在值得的地方。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有没有天赋,也不是你是不是运气差,而是你能不能做到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。正如尼采所说:“能活下来的,不是最强壮的物种,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。”人生是一场长跑,你要有耐心跑下去的定力,有直面风雨的勇气,有放下面子的洒脱。愿你在面对每一次挑战时,不再焦虑,不再胆怯,不再被虚假的面子困住,而是用不着急的沉稳、不害怕的坦然、不要脸的厚度,去一点点成事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