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二本学院,死战清华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一个夏天的夜晚,全国转播的灯光下,一所排名四百多名的二本学院,站在清华大学的对面。球馆里人声鼎沸,解说员提高声调,社交媒体上大家都在问,会不会有奇迹?你心里是不是也会觉得热血沸腾?可转念一想,又觉得几乎不可能。实力悬殊,历史数据告诉你,概率不到百分之零点五。但问题在这里,这不是输赢的问题,而是你是否敢在看似必输的局面里,全力以赴打一场。因为真正的对手,从来不是别人,而是你与生俱来的标签与身份。

这就是重庆文理学院的故事。26年,二本学校,简陋球馆,资金紧缺,师资寒酸。他们一次次在基层赛里碰壁,输得灰头土脸。直到2022年,终于闯进全国八强,对阵清华。最后输了吗?是的,输了。但他们把比分咬紧过,打出了尊严。你会发现,这不是篮球的故事,而是普通人和强者的故事,是出身、资源与坚持之间的故事。

其实,生活里也有很多人像重庆文理。生在普通家庭,念着普通学校,工作在普通岗位。有人会说,不行啊,你条件差,机会少。但真相往往是另一回事。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迪厄提出过“惯习”概念,说的是人的行为深受环境与阶层影响。但布迪厄也强调,教育和持续实践能部分打破这种固化。换句话说,出身是限制,但绝非终点。就像那支二本球队一样,条件艰苦,但他们靠时间、靠坚持,硬是杀进了强者的圈子。正所谓《孟子》所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”

那怎么做到的?第一个办法,就是把短期结果放一边,先死磕过程。很多人容易急功近利,觉得不见成绩就是失败。但重庆文理的教练罗孝军,坚持二十六年,带队训练,哪怕没有成绩,也要求队员不能逃课、不能挂科、要有规矩。这背后是“延迟满足”思维。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做过著名的“棉花糖实验”,孩子如果能忍住不马上吃棉花糖,未来往往更成功。因为他们懂得过程比当下快感更重要。人生很多逆袭,靠的就是延迟满足——哪怕今天输球,哪怕今天不被看见,依然咬牙坚持。

第二个办法,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。大多数学校靠招“高水平运动员”,而文理学院没这个资格。怎么办?他们走另一条路:帮球员找工作。毕业分配进机关、国企,甚至连对手学校的孩子也帮忙。这让更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。这就是策略学里所谓的“差异化竞争”,正如迈克尔·波特在《竞争战略》中写的:“与其在同一维度内竞争,不如创造独特的价值点。”普通人也一样,如果你没背景、没资源,你就要找到别人没走过的路径。别人靠人脉,你靠专业;别人靠金钱,你靠勤奋。用长处对冲短板。

第三个办法,是敢于在人情世故中硬着头皮坚持下去。重庆文理的教练和学院领导,跑去山东、内蒙古、新疆,一杯杯酒喝下去,求人送学生。有人嘲讽,说好苗子不会去你们学校。但他们咬牙坚持,哪怕被放鸽子,哪怕喝到身体垮掉,也不肯放弃。社会学里有个概念叫“社会资本”,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,关系和人情在社会资源流动中至关重要。你可能觉得不公平,但现实就是如此。普通人如果要突破圈层,往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人情成本。难,但这是现实的规则。

当然,有时候也要学会止损。罗孝军知道,自己的球员很难和清华、浙大的天才硬碰硬。他没有幻想奇迹,而是告诉球员,能走到这一步就是历史。他们输了,但带着尊严。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说过:“用人最大的浪费,就是让不合适的人做不合适的事。”人生也是一样。别让自己在完全不可能的赛道上耗尽。学会承认差距,学会转向,把有限的精力用在真正能积累的地方,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

所以你会发现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清华强还是文理弱,不是你输还是赢,而是你敢不敢在看似必输的局里拼尽全力。一个人如果永远想着出身决定一切,就只能接受宿命;但如果你肯像重庆文理一样,二十六年死磕,坚持把每一步走踏实,那怕是二本学院,也能站上最强者的舞台。正如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中所写: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,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

愿你在面对出身差距、资源不足、环境艰难时,不再自我设限,而是学会延迟满足,学会走差异化的路径,学会在人情复杂中保持清醒,学会在必要时止损。人生没有绝对公平,但有另一种公平:你肯付出多少,就能收获多少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自己就是那个“二本学院”,面对的却是人生里的“清华”,你会选择退缩,还是死战到底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