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翔和余华的神仙对谈,治愈了400万B站网友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画面。
你深夜刷视频,本来只想随便点开,结果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。屏幕上,一个是常年和“张三”打交道的刑法教授罗翔,一个是写过《活着》《兄弟》的作家余华。两个人像老友一样,聊文学,聊法律,聊命运,也聊你我最常见的心事。你听着听着,突然心里一松,好像胸口那块大石头,有点动了动。

你是不是会觉得奇怪,为什么两个从没合作过的人,可以把几百万网友治愈?这不是“文学和法律的跨界对话”这么表面的噱头,而是他们真的点中了你心里的那个结。因为每一句,都像是在替你回答,替你活。

这才是本质问题。不是对谈形式,而是谈的主题:人为什么活得这么荒诞?命运为什么总是难以把握?我们如何和内耗、焦虑、迷茫相处?

我们慢慢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最常见的画面,就是“随波逐流”。考学的时候,你发现别人家小孩都在补课,你也不敢停。上班的时候,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,你怕掉队,也咬牙留下。买房的时候,明知道房价已经超出承受,却还是被“别人都买了”的潮流推着走。你以为这是个人的选择,但仔细想想,更多时候只是社会这股暗流,把你带到一个方向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实验,叫“从众效应”。心理学家所罗门·阿希在1951年做过测试:给一群被试展示三条长度不同的线,请他们判断哪条和样线相等。当大多数人故意给出错误答案时,75%的人至少在一次实验中选择了错误的那条线。我们不是不懂真相,而是不敢逆流。随波逐流,往往不是因为懒,而是因为怕孤立。

余华说,李光头之所以成功,不过是“随的波对了,逐的流对了”。这句话很冷酷,却真实。我们看到有人发财,仿佛是能力使然,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时代的洪流把他推到岸边。罗翔补了一句:“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完全随波逐流,活着的东西都会在对抗中前进。”这让我想起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说过的那句——“凡不能杀死我的,必使我更强大。”真正活着的人,一定会挣扎。

所以第一步,我们要承认荒诞的存在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,而是环境本身有荒谬的一面。正如卡缪在《西西弗斯的神话》里说的,人注定要把石头推上山,石头又注定会滚落,但意义不在结果,而在你是否依然选择继续推。

那怎么办呢?方法一,其实很简单——不要自责于“随波逐流”。你可以很坦然地对自己说:“是的,我暂时随流,但我还活着,我还能游。”这种心态的转变,比盲目对抗更重要。比如你在职场被推着走,可以对自己说:“这份工作是谋生的手段,我努力做好,不必附加过多意义。”正如中村恒子在《人间值得》里写的:“人生不必太用力,坦然接受每一天。”随流有时,逆流有时,找到区间,就是解药。

方法二,要学会在内耗中寻找出口。罗翔说过一句话:“人生存在一定会有损耗,彻底没有损耗的那一天,就是生命归零的那一天。”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致——能量总会损失。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内耗,而在于你是否能把内耗转化成驱动力。余华把写作本身定义为“内耗”,因为写作就是不断卡壳、怀疑、挣扎,但正是这种卡壳,才意味着进步。心理学上称之为“认知失调”(Cognitive Dissonance,Festinger, 1957),人感到不适时,才会寻找新的平衡点。如果你没有过焦虑、纠结,你可能真的停滞了。

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精神内耗,不要急着骂自己没用。可以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,打扫房间,做顿饭,像罗翔说的,“做着做着,心就平静了。”这是另一种“找到出口”的方式。

方法三,要记住一句止损的智慧:有时候,你确实改变不了剧本,但你能改变台词。余华说:“剧本已经无法把握,那就说好台词,因为台词有时候会改变剧情。”这句话让我想起米兰·昆德拉在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里提到的“轻与重”。生活中的重量,你无法改变,但你能用“轻”的态度去应对它。一个人说好自己的台词,哪怕是小小的一句“不”,也可能改变剧情的走向。

所以最好的止损,就是不要妄图掌控一切,而是尽力演好自己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意义来》中说过:“人在任何境遇下都有自由选择的最后一种权利——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。”这才是最大的自由。

回到开头的问题,为什么几百万网友会觉得被治愈?不是因为罗翔和余华给了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他们让我们看到:荒诞本就是世界的底色,内耗本就是生命的必然,随波逐流也不丢人。真正的力量,不是完全掌控,而是承认自己的有限,在有限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出口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有没有被命运推着走,而是你有没有在随波逐流中,依然保持着一点点活着的主动。正如卡缪说的:“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。”因为即使石头会滚落,他依然选择推上去。

愿你在面对内耗、命运和荒诞时,不再觉得自己孤立无援,而是能像这场对谈一样,听到一句话就被点亮。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台词,让剧情在某个时刻,突然转向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