樊登:没有人喜欢被教育,只需要被提醒
2025-08-28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
你下班很累,回到家,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,忍不住说:“怎么又磨蹭?你就不能快点?你这样以后怎么办!”孩子低下头不吭声,你心里更生气,觉得不被理解。过了一会,你冷静下来,突然发现,自己说了半天,好像什么也没用。
是不是很熟悉?是不是很多时候,你觉得沟通没效果,甚至越沟通越僵?
这不是孩子不听话的问题,也不是你表达不清的问题,而是我们把沟通当成了“教育”,却忘了沟通的本质,其实只是“提醒”。
沟通为什么这么难?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沟通变成单方面的“说理”和“教训”。比如父母跟孩子,领导跟下属,伴侣之间的争吵,往往都是“你应该这样”“你必须那样”。可结果呢?对方只听到压力和批评,完全不想接受。
心理学家马歇尔·卢森堡在《非暴力沟通》里说过:“人们从来不喜欢被指责和教育,他们需要的只是理解和提醒。”这句话一语中的,点出了沟通失效的根源。
所以第一个方法就是:学会表达情绪,而不是情绪化表达。比如你可以说:“你这样做让我很难过。”这是表达情绪。但如果你直接大声指责,那就是情绪化表达。前者能让对方理解你的感受,后者只会让对方进入防御模式。古人说过:“极喜时莫与人物,极怒时莫与人书。”意思就是提醒我们在情绪不稳时不要沟通,否则很容易失控。
第二个方法,是用提问代替建议。樊登在直播里说过:“没有人喜欢被教育,只需要被提醒。”当你对别人说“你应该这样做”,哪怕语气再温柔,对方也会感觉被批评。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:“你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更好?”对方就会开始思考。心理学上称之为“启发式提问”,研究发现,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产生内在动机。因为人对自己的选择更有归属感。
第三个方法,是要学会营造氛围。沟通不仅仅是交换内容,更重要的是营造氛围。哈佛大学谈判项目的威廉·尤里在《谈判力》里提出“黄金桥原则”,意思是说,你要给对方一座能走下来的台阶。沟通时,如果你一开始就咄咄逼人,对方一定反感。但如果你先理解:“我知道你很辛苦,我能理解你的不高兴。”对方的情绪会迅速下降,愿意继续交流。
所以沟通的关键,是先解决情绪,再解决问题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职场案例。很多500强公司都会用“BIC沟通法”来解决管理问题。BIC就是“行为-影响-后果”。比如你对员工说:“今天你迟到了”,这带有情绪。但如果你换成:“公司要求9点到,你9点10分到,这影响了会议的进度,后面可能会耽误整个项目。”这就是客观事实。对方更容易接受,也更愿意改进。
沟通失败最大的原因,就是我们常常混淆事实和观点。鲁迅说过:“我沉默着的时候,我觉得充实;我开口的时候,却感到空虚。”语言的遮蔽性就在于此。表达本就不完全准确,对方又有选择性理解,所以才会产生那么多误解。
那怎么办?最好的止损方式,就是避免暴力沟通。卢森堡提出了一个沟通公式:“我观察到…我感觉…是因为…我请求…”比如对伴侣说:“我观察到你最近经常加班,我感觉有点被忽视,是因为我很需要你的陪伴,我请求你能不能这周抽一天时间陪我。”这样的表达,比“你就知道工作,不管我!”要有效一百倍。
这背后有一个心理学效应,叫“需求—感受匹配”。研究发现,当你表达自己的感受时,对方更容易共情;但当你指责对方时,对方更容易反击。简单说,就是“感受能拉近,指责只会拉远”。
很多家庭问题,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把亲人当成“出气筒”。你在外面压抑了一天,回到家觉得可以放松,就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。可这样沟通的结果,是家庭越来越多矛盾。相反,如果你能带着一点“举案齐眉”的态度,对亲人保持哪怕一丝尊重,很多问题就会消解。
沟通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,更是维系关系的桥梁。樊登说过:“90%的管理问题都来自沟通。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庭和朋友。我们和别人拉开差距,往往不是智商高低,而是沟通方式的不同。
最后,再说一点心态上的思考。人生其实是一条指数曲线。在前半段,你会觉得怎么努力也没效果,沟通怎么做也没起色。你觉得对方不理解你,觉得自己学的技巧没用。但其实,这就是指数曲线的前半段,看不到明显增长。真正的爆发,总是在长期积累之后突然发生。孔子说“后生可畏”,讲的就是这种潜力。
所以,不要轻易否定沟通的力量。可能你一次次练习没效果,但只要坚持,慢慢调整,等到某个时刻,你会突然发现,自己能和任何人顺畅交流了。这就是拐点。
所以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你会不会说,而是你能不能理解沟通的本质。沟通不是教育别人,而是提醒;不是发泄情绪,而是表达情绪;不是争输赢,而是找共赢。
正如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里写道:“一个人成功,15%靠专业知识,85%靠沟通技巧。”愿你在与世界的对话中,不再陷入情绪的泥潭,而是带着理解和提醒,让关系越来越顺畅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今天你要和最亲近的人聊一件敏感的事,你会选择教育,还是提醒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