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瑞敏罕见发声:冬天对谁都冷,不能长了冻疮就不干活了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隆冬时节,你走在街头,风吹得脸生疼。有人缩在家里,说等春天来了再干活;有人却裹紧衣服,继续在寒风里奔走。你心里是不是会有点困惑?同样的冷,为什么有的人停下来了,有的人反而干得更猛?这不是气温的问题,而是心态和行动的问题。冬天对谁都冷,但有人选择抱怨,有人选择干活。

这句话出自海尔创始人张瑞敏。面对经济的低迷,他说:“冬天对谁都冷,不能说长了冻疮就不干活了。”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比喻,而是一种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。因为真正决定未来的,从来不是环境,而是我们面对环境时的选择。

你会发现,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困境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等待。他们说:“等疫情过去吧”“等经济复苏吧”“等政策明朗吧”。可是,真正的难题不是“什么时候春天来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熬过冬天”。如果你只会抱怨寒冷,那就算春天来了,你也可能已经冻僵。

历史上,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。19世纪美国淘金热,蜂拥而去的人大多数都一贫如洗,唯独卖铲子、卖牛仔裤的人成了赢家。李维斯就是那个卖帆布裤的人。别人盯着金子,他盯着矿工的需求。心理学家赫伯特·西蒙在《有限理性与组织》(1947)里提到,人类常常陷入“路径依赖”,只会在既定的赛道里死磕,却忘了转换思维。冬天不可能消失,但谁能转身去卖“御寒的棉衣”,谁就能活下来。

第一种方法,就是学会转换思路。企业如此,个人更是。过去我们觉得,找一份稳定工作就是安全感。但社会学家乌尔里希·贝克在《风险社会》(1986)里提出:在现代社会,不确定性才是常态。唯一能依赖的,不是铁饭碗,而是不断学习和自我进化的能力。换句话说,不能等环境暖和了才行动,而是要在寒冷里找到新的可能。就像张瑞敏提出的“人单合一”,把员工变成自己的CEO,让每个人都能在生态里找到价值,而不是等老板“发工资”。

第二种方法,是要懂得寻找“无用之用”。庄子和惠子有段对话,惠子笑他说的都是大而无用,庄子反击:“无用之为用,亦明矣。”意思是,看似无用的东西,往往才是根基。你可能觉得读书没什么直接作用,但张瑞敏退居二线后,每周看三本书,正是这些“无用”的积累,让他不断提出新思路。心理学家詹姆斯·马奇在《经验的探索与利用》(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, 1991)里指出,组织必须在“利用旧经验”和“探索新经验”之间保持平衡。只会盯着眼前利润的人,最终会被困死在旧的逻辑里。

第三种方法,是要真正把“人”放在中心。工业时代把人当机器的齿轮,亨利·福特说过:“我雇的不是你这个人,而是你这双手。”而今天,如果还把人当工具,企业必然会走向僵化。康德在《实用人类学》中说:“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。”这句话放在今天尤其适用。张瑞敏推动海尔去掉一万多中层干部,让他们去市场找粮食,靠服务用户来生存。这其实就是把人从“客体”变成了“主体”。当人真正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,寒冬也挡不住他们释放光芒。

有人会说,这些都是大企业家的话,和我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关系?可你想想,普通人面对冬天是不是更容易停下脚步?职场里,很多人遇到裁员潮第一反应是抱怨公司、抱怨环境,却没有意识到,这是逼你“自我重组”。经济学家约瑟夫·熊彼特在《经济发展理论》(1911)中提出“创造性破坏”,说的就是旧秩序的崩塌,恰恰是新机会的土壤。失去的不是安全感,而是旧的幻想。你若能转念,或许能开启一个全新的赛道。

当然,还有一种智慧,叫学会止损。不是所有的赛道都值得死磕。日本企业的衰落就是例子。三洋的家电质量极佳,但因为不懂与用户互动,仍然被淘汰。质量无瑕疵,却没有人买单。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(1954)里说:“最大的浪费,是让不合适的人做不合适的事。”如果你发现自己所在的行业已经走到尽头,那就不要硬扛。止损不是失败,而是给自己再造的机会。

所以你看,冬天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把冬天当借口。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问“春天什么时候来”,而是问“我怎样在冬天里活得更好”。张瑞敏说:“出路绝了,却非绝无出路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拗口,其实特别直白。环境再冷,路再窄,你总可以换一个方向。

说到这里,你应该明白了。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冬天冷不冷,而是你能不能在寒冷里点燃自己的火。正如尼采在《偶像的黄昏》里说过: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,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愿你在这个冬天,不再抱怨冻疮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温度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