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给月薪不足2W的人一个建议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在办公室里,看着同事发朋友圈,晒出入职两年的月薪2万。你心里不是没有波澜,甚至还会想,明明同样的学历,同样的努力,凭什么别人涨薪快,而自己还徘徊在1万上下?你是不是会有点焦躁,有点迷茫?但冷静下来才发现,这不是“努力不够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思维方式是否站在市场逻辑”的本质问题。因为你能挣多少钱,往往不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,而取决于你在市场上的“定价”。

很多人喜欢用“成本逻辑”来安慰自己:我读了多少年书,考了多少证,花了多少学费,这些努力就应该换来相应的高薪。可是现实却很残酷。市场不会因为你付出了高成本,就给你高回报。经济学上有个典型案例——1980年代的日本泡沫时期,无数公司盲目扩张,投入巨大,结果随着泡沫破裂,那些高成本投入不但没转化为回报,反而成了压垮企业的负担(参考:野口悠纪雄《泡沫的时代》)。这和职场人的处境如出一辙:你以为努力学习就能涨薪,但如果不懂市场思维,最后只能陷在“我付出了这么多,为什么没人买单”的困境里。

就像星巴克的猫爪杯,当年一个玻璃杯卖199元,和成本几乎没什么关系,背后真正的逻辑是供需关系。想买的人太多,价格自然上去了。这背后反映的,是“价格决定成本”的市场思维。心理学家赫伯特·西蒙提出“有限理性”理论(《行政行为》,1947),人们往往习惯用直觉去判断,觉得“我付出多=我应该得到多”,却忽视了市场才是决定价格的真正力量。正所谓:“知势者智,随势者达。”

所以,月薪不足2万的人,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焦虑,而是重新审视:你的价值是你认为的价值,还是市场认定的价值?

很多人习惯等着别人来定义自己,就像公司里那个“被动听命”的员工,别人让做什么才去做什么。可是这种人,永远只能拿被动工资。卡耐基说过:“除非别人要他去做,否则绝不会主动做事的人,注定一事无成。”(《人性的弱点》)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既然市场是主导,那我就主动去对接市场。”比如刘润在文章中举过一个房地产的例子:开发商盖楼之前,先定价格,再决定用什么材料、什么设计,让产品配得上这个价格。这其实给我们一个启发——如果你想月薪2万,那就先定价,把自己当作“产品”,然后去思考:要怎样的能力,怎样的履历,怎样的圈子,才能撑起这个价位?

这背后其实就是一种“果因逻辑”。大多数人走的是“因果逻辑”:我努力,我加班,我学技能,然后期待自然带来结果。问题是,努力方向错了,结果再努力也白搭。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在“自我决定理论”中指出,人类的动机分为内驱和外驱,只有当目标清晰且与价值匹配时,努力才会持续有效(Deci & Ryan, 1985)。换句话说,先设定清晰的目标(果),再去设计路径(因),才能保证努力有效。你想要2万的薪水,就要反推:哪些岗位愿意出这个价?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能力?你缺什么?从今天起要补什么?

举个现实的例子。我的一个朋友,原本在一家传统广告公司做文案,月薪8000。他后来发现,甲方越来越重视数据分析和内容转化,于是果断报班学了增长黑客相关的课程,自己做了几个小项目来练手。半年后,他跳槽到互联网公司,月薪直接翻倍。这个过程不是因为他突然天赋异禀,而是他先给自己定了一个“我要月薪过万”的果,然后去补相应的因,最后才让市场认可了他的“价格”。这就是果因逻辑的力量。

当然,我们也要谈一个止损的智慧。如果你所在的行业,本身就没有高薪土壤,那么再努力也是徒劳。比如在一个已经夕阳的产业,市场需求在萎缩,再优秀的人也很难拿到溢价。这时候,最好的方式是尽早止损,换赛道。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里说:“最危险的事情,就是用极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该做的事。”如果环境决定了你再努力也只能原地踏步,那就别固执,把精力放在成长型行业和赛道上,才是更理性的选择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你该不该努力”,而是“你是否懂得用市场逻辑去设计努力”。努力是必须的,但努力本身不是答案。答案在于:你能不能像企业家一样,学会经营自己。正如菲利普·科特勒所说:“先有价格,再有产品。”(《营销管理》)。当你敢于给自己定价,并通过行动去配得上这个价格,你就会发现,薪水不是别人恩赐的,而是你主动创造的。

愿你不再被动等待市场的挑选,而是学会主动经营自己,把握定价权。愿你在人生的赛道上,不再停留在“因果逻辑”的焦虑里,而是用“果因逻辑”的清晰,走向更高的薪资和更广的天地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