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在床上瘫一天,为何还是很累? l 大脑的 “无效休息”,消耗了60%的内存
2025-08-28
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

周末的你,终于可以不用早起,不用挤地铁,不用面对上司的邮件轰炸。你决定奖励自己一整天的懒散,点外卖,刷手机,窝在床上瘫着。可是到了晚上,你却惊讶地发现——你并没有轻松下来,反而更累。

是不是觉得很奇怪?为什么什么都没干,还会这么累?

这不是身体没休息好,而是大脑没休息好。

你以为的“躺平”,其实是“无效休息”。大脑在后台依旧高速运转,像一台开着几十个网页的电脑,不停地消耗能量。结果就是,你的身体躺了一天,精神却透支了。

那么到底该怎么办?我们一步一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:把刷手机、打游戏、追剧,当作休息。比如有个朋友跟我说,他最放松的方式,就是躺着看短视频,一看就是三个小时。可美国神经科学家 Raichle(2015)在研究中发现,大脑有一个叫做默认网络系统(DMN)的东西,在我们“看似放空”的时候,依旧会不受控制地自我运转。发呆、走神时,它会冒出各种念头,比如“下周的报告怎么办”“昨天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”。

问题在于,DMN的能量消耗极高,研究显示,它能消耗大脑60%的能量,而执行具体任务仅消耗5%【Raichle, 2015】。换句话说,累的根源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你在休息时还停不下来的担忧和自我内耗。

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的观点:我们的大脑有“快系统”和“慢系统”。当DMN占据主导时,思绪不受控制地乱飞,就像快系统在疯狂跑,但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解决方案,只有疲惫。

所以第一个关键是:让大脑跳出担忧,聚焦当下。

那具体怎么做?第一个方法叫“觉察和表达”。美国心理学家 Judson Brewer(2011)的实验发现,当人们进行冥想训练,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时,DMN的活动显著下降,参与者报告不受控的思绪减少【PNAS, 2011】。其实,你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个小动作来做到——比如当你感到焦虑,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意识到我在担心未来。”这种简单的命名行为,能帮你把注意力拉回当下。古人讲“极喜时莫与人物,极怒时莫与人书”,其实也是提醒我们:先停一停,别让情绪带着大脑跑偏。

第二个方法,是创造一个“切换仪式”。我们的大脑非常依赖条件反射。巴甫洛夫的实验大家都听过:铃声一响,狗就流口水。其实,人类大脑也一样。你可以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“开关动作”。比如下班回家先洗个热水澡,让身体和大脑都接收一个信号:工作结束了,该休息了。我认识的一位作家,每天写作前会点一支香薰蜡烛,写完就把蜡烛吹灭。久而久之,点燃蜡烛就意味着进入工作状态,吹灭就是彻底放松。这样的仪式感,其实就是大脑的条件反射训练。

第三个方法,是用“外部化”的方式减轻担忧。心理学上有个认知疗法的技巧,叫“写下担忧”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Daniel Wegner 的研究表明,当人们刻意压抑一个念头,它反而会更频繁地出现,这被称为“反弹效应”。而把担忧写在纸上,再逐条分析,能显著降低它的影响。比如你担心“我可能被辞退”,当你写下来并评估时,会发现概率其实只有5%,根本没那么可怕。外化让你从纠缠中抽身,把能量留给真正需要的地方。

还有一个非常智慧的办法,叫“偷懒日”。禅宗导师一行禅师在他的梅村实践中提出,每个人都需要固定的“偷懒日”,这一天不安排任何高效任务,只允许自己散步、读闲书、陪家人。2019年的研究《高效休息法》也指出,这种主动的休息安排,能显著提升后续的专注力和效率。村上春树每天写四小时小说,却一定坚持跑步。他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中写道:“跑步,是为了获得空白。”这种空白,就是大脑真正的充电。

那么,如果你根本做不到冥想,也坚持不下来跑步,怎么办?最简单的止损方式,就是在休息时彻底远离工作相关的触发物。比如不要在床上刷邮件,不要边吃饭边想方案。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·卡尔在《浅薄》里警告的那样:“持续的信息碎片化,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支离破碎。”所以最起码,你得学会为大脑留一块“无任务区”,哪怕只是静静听音乐,也比在信息洪流里漂浮更有效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有没有休息,而是你有没有“有效休息”。休息不是躺平,不是瘫痪,而是要学会让大脑放空,停止担忧。

正如维克多·弗兰克在《活出意义来》里说的:“人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里,也能通过找到意义来超越痛苦。”你今天的休息方式,就是你明天的能量来源。

愿你不再被“无效休息”偷走精力,愿你学会在疲惫中找到真正的充电开关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明天你又想在床上瘫一天,你会选择继续刷手机,还是给大脑一次真正的放空?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