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,阿里P7,找不到工作
2025-08-28
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。会议软件刚关掉,你瘫在椅子上,耳边还回荡着面试官阴阳怪气的语气。那一瞬间,你感觉自己不是在找工作,而是在向家人证明:我还在努力。但心底清楚,努力的证明换不来一份offer。是不是觉得有些心酸?这不是“你不够努力”的问题,而是“你把自己和平台绑得太死”的问题。
阿里P7,在外人眼里是光鲜的标签,百万年薪,是所谓精英。但当裁员潮来袭,这个头衔能帮你多久?四个月三十多场面试,没有一个合适的offer。潮水退去,裸泳的人才发现,光环是租来的,能力才是买来的。
其实,生活里很多人都在重复这个错误。把自己等同于公司,把职位当作能力,把头衔当作护身符。可心理学早就提醒我们,过度依赖外部评价,是典型的“外部控制点”人格(Julian Rotter,《社会学习理论》)。这种人把成败归因于环境和他人,而非自我成长。等环境崩了,他也跟着崩。
那么问题来了,当光环散去,你还能靠什么?
第一步,认清现象。过去十年,互联网行业是造富机器。只要跟对平台,就算螺丝钉,也能享受红利。但时代变了,监管收紧,红利枯竭,所有人都要直面一个冷酷现实:平台的繁荣,不等于你的繁荣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说,人类最常见的偏差是“锚定效应”,容易把当下的状态当作未来的常态。P7时觉得自己一辈子不愁工作,其实那只是被平台锚住的幻觉。真正属于个体的,是独立于平台的能力。
第二步,方法一:重建学习机制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从今天起,我不再依赖头衔证明,而是靠作品和能力说话。”学习不能停,尤其在被裁之后更要逼自己迭代。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尔迪厄在《实践与反思》中强调过“资本”的概念,不只是经济资本,还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。换句话说,你的书单、技能、写作、表达,都是可变现的资本。阿里P7的经历顶多能帮你敲开面试的门,但能不能留下来,要看你有没有能被持续利用的能力。
第三步,方法二:升维思考,别只盯着赛道,要创造赛道。经济学上有个词叫“机会成本”,意思是你选择一件事的同时,放弃了另一件可能更好的选择。很多人像阿伟一样,在最好的几年里被困在重复的工作里,每天忙得像陀螺,却没意识到成长曲线早已停滞。结果是,当裁员来临,发现自己做的活和外包没两样。更智慧的做法,是学会在平台内部也为自己积累“不可替代性”。比如写开源项目、做行业案例输出、积累对外影响力。就像纳瓦尔在《纳瓦尔宝典》里说的:“你要找到可以‘零边际成本复制’的杠杆。”写文章、录播课、代码作品,这些能让你跳出单一公司的边界。
第四步,方法三:学会止损。当你发现平台对个人成长的边际效益下降时,就该果断止损。正如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说的:“真正的危险不是失败,而是成功带来的惯性。”很多人舍不得跳出舒适圈,以为再熬几年就能升职加薪。可当环境一变,连“熬”的机会都没了。职场最大的成本,不是失业的几个月,而是你在平台里虚耗的几年。越早看清这一点,越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。
所以,这件事的重点,不是“阿里P7失业了”这种表象,而是“任何人都可能失业”的本质。只要你把自己和平台画等号,就迟早会陷入困境。正如苏轼在《前赤壁赋》里写的: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。”意思是,当你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核心,才不会被环境牵着走。
愿你在职业的寒冬里,不再依赖光环,而是靠实力立足。不再把公司当作归宿,而是把自己当作最可靠的资产。不再等风来,而是学会造风。问题来了,如果明天你失业了,你会拿什么证明自己的价值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