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何摆脱干啥啥不行,成为成事高手?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坐在电脑前,点开一门学习课程,听得热血沸腾,笔记写得满满当当。可等你真正要去动手时,却发现无从下手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就是那种“干啥啥不行”的人?这不是“没天赋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没找到成事的底层方法”的本质问题。那么,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,真正成为一个成事高手呢?我们一步步聊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喜欢在学习里寻找安全感。买课、做笔记、看别人成功的故事,觉得自己也吸收了知识。但真到实践时,却总是拖延、犹豫,甚至半途而废。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“行动幻觉”(illusion of action),就是说人们常常把学习、规划误以为是行动,结果陷在准备中,却没有实操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中反复强调的:真正的能力,不是学会的,而是练出来的。光知道,不去做,就永远停在原地。古语也早就说过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

要解决这个问题,第一步就是敢于行动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就先干一件小事,别想那么多。”比如想学写作,就从每天写300字开始,不管好坏。这样既能建立信心,也能积累实践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·詹姆斯在《心理学原理》中提到过“意志肌肉”效应——人的行动力就像肌肉,只有不断使用,才会增强。你会发现,当你真的开始做,哪怕很笨拙,成长的速度都远比空想快得多。

第二步,是学会“借脑”。换句话说,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。历史学家阿诺德·汤因比说过:“人类的进步在于模仿和超越。”你想写作,可以读王小波的杂文,模仿他的句式;你想做生意,可以学习段永平的商业逻辑;你想提升认知,可以去啃查理·芒格的《穷查理宝典》。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社会学习理论”,由阿尔伯特·班杜拉提出: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来学习的。这说明,找对榜样,复制路径,是最聪明的做法。你不用每次都从零开始,你要做的,是把别人的成功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动作。

第三步,就是不断地在认知和实践之间来回循环。有人只学不做,有人只做不学,结果都停滞不前。真正的高手,会在做中学,在学中做。比如音乐家巴赫写过1000多首乐曲,他不是靠天才灵感,而是靠每天写作曲子,不断从实践里总结规律。再比如托马斯·爱迪生,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,失败过上千次,但他自己说:“我没有失败过,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。”这就是实践与认知结合的力量。心理学上的“反馈回路”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:只有不断接受反馈,调整行为,认知才会升级,技能才会精进。

可是,如果有人根本没打算真正改变呢?那最好的方式,就是及时止损。别陷在“干啥啥不行”的自我暗示里。正如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写的:“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,是过度自信与错误归因。”你要意识到,不是你“天生不行”,而是你还没找到正确的方法。止损的智慧,就是承认旧的方式不对,换一条新路径。这样,你才不会在无效努力里消耗殆尽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“你是不是天赋型选手”,而是“你能不能让认知和实践相互成就”。正如芒格常说的一句话:“你要知道你在干什么,你才能做好它。”愿你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里,不再困于“干啥啥不行”的自我怀疑,而是体验到“做成一件事”的巨大快感。因为一旦你成事一次,你就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,高手的心态和底层方法,就会真正刻进你的骨子里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今天你还在犹豫做哪件事,不妨挑一个最小的开始,哪怕写一段文字,录一条短视频,跑一次5公里,你会发现——你正在走向那个“成事高手”的自己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