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定位之父艾·里斯去世,终年95岁,留下了这101条箴言
2025-08-28

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。你加班到深夜,手里攥着简历,心里却很慌。因为你突然发现,自己和身边的人,好像都在做同样的事。简历上的经历千篇一律,PPT上的亮点也模模糊糊。你心里是不是会觉得困惑: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,却总是被忽略?这不是“努力还不够”的表面问题,而是“没有在别人心智里形成定位”的本质问题。就像艾·里斯说的:“市场营销,不是产品之战,而是认知之战。”人生也是如此,你不是在和世界比拼谁更优秀,而是在和世界争夺一个位置。

其实,生活中总有一些人,拼命往前冲,但总觉得没被看见。比如在职场里,你会发现有的人明明很能干,却始终默默无闻;有的人能力一般,却轻松坐上了核心岗位。这背后隐藏的规律,其实就是“定位效应”。社会学家欧文·戈夫曼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里说过:我们每个人都像在舞台上演戏,而观众的印象,决定了你的角色价值。这意味着,你的成就感往往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,而是由别人如何看待你来决定。正所谓:“不在别人心智里有位置,你就等于不存在。”

面对这种困境,第一种方法是学会主动聚焦。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:“我不需要什么都会,我只需要在某一个点上足够清晰。”比如,可口可乐不是第一个做碳酸饮料的品牌,但它是第一个在心智中占据“快乐”一词的品牌;星巴克不是第一个卖咖啡的,但它让人记住了“第三空间”。这和人生是一样的。当你跟别人介绍自己时,如果你说“我什么都会”,别人往往一句话都记不住。但如果你说“我就是那个擅长用短视频讲解金融知识的人”,别人一下子就把你和某个标签挂钩了。结果就是,你不再模糊,而是被快速识别。

第二种方法,是要学会升维思考。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提出“刺激—反应”的模式,意思是人类会被反复强化的信号塑造记忆。换句话说,别人记住你的方式,不是你偶尔做对了一次,而是你长期强化的某种特征。艾·里斯在《定位》中讲过一个经典案例:施乐公司发明了复印机,成为品类领导者。但当它试图进入电脑领域时,却失败了,因为在人们心智中,“施乐=复印机”,它无法重新占据“电脑”这个词。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。如果你今天说自己想做设计,明天说要去创业,后天又说打算做投资,你给别人的信号就是混乱。想要真正被记住,就要反复强化某个清晰的特征,让别人提起某个领域时自然联想到你。

第三种方法,则是要懂得止损。倘若你发现自己一直试图在一条拥挤的赛道里和巨头竞争,那就该停下来。因为这不是努力的问题,而是赛道的问题。正如《22条商规》里提到的“对立定律”:如果你不能成为第一,就要学会成为第一的对立面。百事可乐就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比可口可乐好,而是把自己定位成“年轻人的选择”。这意味着它避开了直接竞争,却赢得了另一块心智领地。人生也是一样,如果你发现某条路走不通,不妨换个角度。你不必和别人比拼同一个点,而是找到那个还空缺的位置,把它变成你的专属。

所以,这件事真正的重点,不是你有多努力,而是你在别人心智里有没有一个清晰的位置。正如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里说的:“战略的本质,不是做对的事情,而是少做不该做的事情。”努力本身不是问题,问题是你是否知道努力该往哪用。愿你在未来的选择中,不再迷茫奔跑,而是敢于停下来,找到自己的“心智坐标”。一旦你被清晰地记住,你的价值就会被放大,你的努力也会有真正的意义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